当前位置:首页 > 帝王将相 > 正文

如何看待帝王将相

  1. 古代将相大多不得善终,为何王翦、萧何却能笑到最后?
  2. 翻开书,满眼都是帝王将相;合上书,身边全是柴米油盐?
  3. 历览前贤包括帝王将相,私德多不佳,但依然不影响后人推崇,你怎么看?

古代将相大多不得善终,为何王翦、萧何却能笑到最后?

王翦和萧何能够笑到最后,在于其懂得进退,明白为臣之道。

王翦身为秦王嬴政时期著名将领,身经百战,功高不震主,在于其懂得为臣之道,最精彩的莫过于征伐楚国战争中的为人处世。

秦王嬴政最后同意让王翦领兵60万征伐楚国,60万军队,在当时来说,可是秦国的全部生力军呐!这搁谁谁不担心呢?如果心有二心,一旦反叛,将一发不可收拾。

如何看待帝王将相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王翦身为秦国老臣,深知秦王的心思,所以,当王翦领兵出征时,一再向秦王要良田美宅的赏赐,在出兵途中还一而再再而三的专门派使者催促秦王的封赏。

秦王身为一国之君,还少的了你的一亩三分田吗?犯得着再三催要赏赐吗?

当然犯得着。

如何看待帝王将相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王翦索要良田美宅,为子孙后代谋福,证明王翦没有野心,秦王看到这样的王翦非但不会生气,反而会安心。

王翦深知为臣之道可见一斑,王翦最后能安然晚年,和他的知进退分不开。

古代将相之所以很少有寿终正寝的,或者能够在安稳中度过自己的。无非就是两个原因第一,功高震主。第二江郎才尽。

如何看待帝王将相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功高震主的有岳飞,如果他能够安稳一点,顺从皇帝意思,也许他就能不被宋高宗所陷害。第二 江郎才尽 有的人年轻时候很富有政治智慧和治理能力,但是随着宦海沉浮和多年劳顿,将会慢慢的智穷力竭不堪皇帝驱使这样的人晚年是很凄苦的,他们无人问津,也会在寂寞中孤独中死去。像这样的人历史上也是比比皆是。

那么为什么王缄能够善终?萧何能够善终呢?这里的原因值得我们探究。

王姐是秦始皇最得力的干将之一。秦灭六国除了韩国是由内史腾灭,其他的5个国家都是由王缄,王贲,两父子带兵灭掉的。王氏家族是历史上少有的一门三将领,两代三元帅的将门世家。我认为黄氏家族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深得秦始皇,信任而不受猜疑,完全是由于他们懂得如何,忠君和爱国。王缄这个人他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将领,但他懂得政治之道。知道如何将君臣关系处理到平衡的最佳节点。这是他为什么能够一生尊宠建功无数而不功高震主的原因?在历史上很多功高震主的将军里面,他们大多都做不好忠君与爱国的结合。要么一味的中军,要么一味的爱国,要么既不忠君也不爱国。所以他们不得善终。至于购买田宅,***受贿,懂得自污。这也许对于其他的人是有用的,如果一个君主会用的话,对于这样的臣子他是非常欢喜的,但是对于王姐来说,他的君主是秦始皇。这样的自污无异于玩火自焚。

萧何为什么能够得以善终和王翦为什么能够得以善终的原因?大差不差,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明白功成弗居。激流勇退。取天下是皇帝需要他,自然要善待她。治天下时,皇帝有更多的人才,当然还是需要他的。但是这时候她的才华展露,就不能像打天下时那样锋芒毕露了。因为有才能的人很多,所以要善于藏拙。不能在君主面前卖弄本领,要懂得适可而止。这是萧何为什么不得以善终的原因。当然王,也有这一方面的因素。


古代将相不能善终,很显然你是以偏概全了。

就说说王翦和萧何(对比韩信蒙恬)为什么可以善终吧。

王翦有一个故事,王翦率军60万攻打楚国,王翦出兵之前不停的找嬴政要地要钱,打消秦王嬴政对自己佣兵自立的疑惧,这也是善终的原因,虽然自己有重兵,但是可以让领导不猜疑自己,王翦和君主关系非常柔和(这一点白起没做好)。

至于萧何呢,就没有被杀的可能,因为刘邦杀得都是异姓诸侯(萧何不在范围内)。


因为他们懂得自污,王翦领兵六十万伐楚,多次向秦王索要良田美宅和财物,以此表示自己绝无造反之心,只是想要荣华富贵。萧何也是干了很多自污的事情打消汉太祖高皇帝刘邦的疑虑。


翻开书,满眼都是帝王将相;合上书,身边全是柴米油盐

这个问题说到了点子上,纵观历史就是一部英雄的历史,百姓那能上的了。

很正常,帝王将相生下来就是帝王将相吗,他们的成功,都是从底层做起,做的事不过太多太多,他也是从柴米油盐做起。伟人说,英雄创作历史还是奴隶创造历史,当英雄还是奴隶的时候,历史已经开始创造了,朱元璋幼年做放牛娃,到寺里出家,及造反打天下,一路上的风雨坎坷,其实是一部奴隶和英雄一起创造历史的过程,现在看到的帝王将相之史不过是他们的成功的总结,帝王将相之所以是帝王将相,他们的行为或作为,无论是起初或是后来,起点不同,结局就不一样,历数中国历史上如陈胜吴广,刘邦项羽李世民赵匡胤,朱元璋,以及李自成,洪秀全等农民造反者,无不是胸有大志而干轰轰烈烈之事。

百姓之所以是百姓,想的做的,无非就和柴米油盐相关联,也有起点,起点高,收成就好,收入就高,帝王和百姓其实都是有做事的初心,只不过起点目的有差距。历史把关注的眼光投放的焦距是不同的,文人的笔下,往往最容易被暴风骤雨的故事所吸引,而风风雨雨的柴米油盐的关注就少多了。

历览前贤包括帝王将相,私德多不佳,但依然不影响后人推崇,你怎么看?

这是个很有意义,也非常有趣的问题,我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说明。

首先,要知道,历史都是胜利者写的,当胜利者书写旁人和自己历史的时侯,很显然必须把自己装扮得英雄盖世,天下无双,而敌对方必须是卑劣污秽,腐朽不堪。只有这样,才能突显自己是天命所归,人心所向,才能突出自己统治权的正当性,才能保彰***的永久延续。中国的文人,往往依附于统治者,为统治者歌功颂德,涂脂抹粉。经过无聊文人的超常赞颂,统治者的形象就越来越神明,就越来越为底层小民所接受。

第二,有些统治者虽然有些方面私德不佳,但在国家民族大事方面確有建树。比如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在战争中杀戮过甚,甚至以盗墓为养军之资。但是,在汉末天下大乱,生民凃炭的形势下,曹操能选贤任能,异军突起,扫平群雄,统一北方,救民于倒悬之中,功莫大焉。又如唐太宗李世民,杀兄盗嫂,威逼父皇,但其上位前,確是身冒矢石,东征西讨,上位后能招揽英才,虛心纳谏,开启贞观之治。内治民事,外御強敌,確实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在史上留名也是实至名归。

第三,有些历史人物,看似平庸,实际上却有超人的本领。比如汉高祖刘邦,在与西楚霸王项羽争夺天下时,屡战屡败,但他有御将之才,使用良相萧何稳定后方,不断提供兵源粮草,使用谋士张良陈平出谋划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使用大将韩信,***突击,扫平燕赵,控扼三齐。招纳英布彭越,对项羽形成合围之势,终于四面楚歌,在垓下大败项羽,取得决定性胜利。反观项羽,则孤高自傲,不能容人,唯一的谋士范增,也不能信任,仅凭一己之力,孤京寡人,最终兵败自刎,可悲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