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战争历史 > 正文

历史战争及其典故有哪些

  1.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知名战役?

国历史上有哪些知名战役

纵观中国历史,也是一部战争史,然而中国的土地不仅没有变少反而是越打越多,最终占据了亚洲最肥沃的土地,所以要说真正的战斗民族自然应当是我中华民族

所以今天我就为大家盘点我国历史上知名的对外战争

1.燕山刻名,封狼居胥。元狩四年,汉武帝为了彻底的消灭匈奴,命卫青霍去病各领骑兵5万,步兵共数十万深入漠北寻找匈奴主力决战。年轻气盛的霍去病直接脱离大部队,带领轻骑深入北部两千多里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在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今蒙古肯特山以北)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瀚海。只此一役,“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终于威胁中国北部安全的隐患基本被切除,匈奴远遁,成了威胁西方的利剑。

历史战争及其典故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一人灭一国,王玄策一人灭一国更是霸气侧漏,王玄策是大唐官员,受唐太宗之意出使印度,不料此时印度内乱阿罗那顺谋反自立为王,并攻击了唐朝的使者队伍俘虏了王玄策和使者三十余人,后来王玄策趁着夜色逃脱,按理说使者被俘,当返回朝廷请求支援,而王玄策这位大佬可不这样想,他决定自己来报仇,不依靠唐朝的军队灭了印度,让他知道唐朝的使者也是不好惹的,于是王玄策发布檄文通告唐诸属国要求聚兵复仇,而吐蕃松赞干布也派精兵1200前来相助。好了,有了这一万多人,王玄策就浩浩荡荡的向印度进发,天竺国士兵不懂兵法怎能与王玄策相抗衡呢?一触即溃,吓得阿罗那顺闭城不出,后来城破,天竺兵争相逃跑,溺死恒河甚众。就这样王玄策追了阿罗那顺一路,可算报了被袭击的仇

决定东汉末年政治格局的战役——赤壁之战。

可以肯定的说,中国历史是著名的战役很多,但是流传最广,知道人最多的非赤壁之战莫属。当然,这也是要归功于《三国演义》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历史战争及其典故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公元207年,曹操在大败乌桓之后,挟胜利之师兵峰直指荆州,所到之处,望风而来降。荆州刘琮竟然没有做任何抵抗便把荆州大好的江山拱手让给了曹操。此时的曹操仿佛已经看到了一统天下的胜利,为此他给孙权写了这样的一份战书:“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这是何等的气魄,一封战书便吓得整个东吴魂飞魄散。曹操似乎真的要一统天下,成就万世功名了。

可是,两个人的存在,让曹操彻底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

一曰诸葛亮字孔明,未出茅庐而天下三分,不顾自身危险,只身赴吴,极力促成孙刘联盟。

历史战争及其典故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二曰周瑜字公瑾,少有英明,东吴大都督,统领五万水军,赤壁一场大火烧得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哭爹喊娘。

赤壁一战,在《三国演义》中描写的更加精彩绝伦,舌战群儒、借东风、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

赤壁一战,东汉末年的政治格局彻底改变,从此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

赤壁一战,诸葛亮、周瑜等人睿智的形象从此流传至今。

赤壁之战当属非常著名的战例。

漫漫历史长河,征战杀伐不断,动则几十万人上百万人参战也很正常,破敌百万,斩首十万这样的数量级也是常有的,说中国的古代战役规模其他国家无可比拟也不为过!

  1. 牧野之战。武王姬发率领联军不足5万在牧野击败商朝军队17万,纣王兵败自焚,商朝灭亡,周朝建立。
  2. 长平之战。秦国赵国于长平决战,秦国使用反间计,让赵括替代固守的廉颇,最终被白起抓住机会大败赵军,并坑杀其40万降卒。

  3. 漠北之战。汉武帝在准备多年后任总卫青,霍去病深入漠北,击败了匈奴主力,向西远遁,漠南从此无匈奴王庭,奠定了大汉边防的稳定基础。

  4. 巨鹿之战。为了解赵王之围,也为了替叔父项梁报仇,项羽主动请缨,在形势不利,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破釜沉舟,击败了章邯,王离军,从此秦国再也没有抵抗起义军之力了。

  5. 官渡之战。曹操得到了许攸献计,出奇兵火烧乌巢,大败袁绍,从此平定北方
  6.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在赤壁借东风,火烧曹魏连环战船,大破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7. 淝水之战。谢玄率军8万抵抗符坚率领的90万大军,从此东晋数十年再也没有外族侵略的事发生
  8. 夷陵之战。为报关羽的大仇,刘备率领七十万大军讨打东吴,陆逊以逸待劳,在夷陵一带打败蜀军,这是蜀汉实力的又一次损失。

  9. 郾城之战。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兀术的铁浮屠大军,打击了金军的嚣张气焰。
  10. 鄱阳湖水战。朱元璋陈友谅在鄱阳湖进行决战,朱以20万大败陈的60万水军,从此再也没有人可以和朱元璋抗衡了。

还有彭城之战,昆阳之战,睢阳之战,崖山海战,宁远之战等等

影响近代中国命运的战役:淮海战役

淮海之战,国共双方投入兵力近150万,国民党军精锐尽出,***方面投入了第二,第三野战军,还有支前民工400万人,堪称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作战区域最大,政治影响最大的战役。淮海战役的胜负,直接决定了谁是中国未来的方向。


为了更好地组织实施淮海战役,中央***决定由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五人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授予总前委以全权。相对于***,毛主席的大胆放权,***,蒋介石方面则是犹豫不决,将从中御,既要求前线指挥所主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按照原定作战***执行,又不停地向他发布新的命令。


更坑的是,国军各兵团司令并不想积极作战,而是全都打着保存实力的算盘,当接到南撤徐州的命令后,李延年丢下黄百韬先撤了,黄百韬抱着侥幸心理,鬼使神差地等了44军两天结果被围。11月初,战役打响,***方面初期推进并不顺利,粟裕打碾庄遭遇黄百韬第7兵团顽强抵抗,又面临邱清泉,李弥两兵团增援,压力很大。


但邱清泉,李弥两兵团其实不想为了救黄兵团损失自己的实力,增援并不卖力。因此粟裕愣是把黄兵团敲碎,一口口吃掉了。第7兵团覆灭后,从河南东进的黄维第12兵团已经没有再进攻的意义,但此时的黄维已被中野与华野合围,第12兵团成为导致国军从战败到完败的重要因素。


杜聿明先是提出牺牲第7兵团做炮灰,待邱李兵团与第12兵团会合后与粟裕华野决战,这一***随着第12兵团的被围而破灭。于是杜退而求其次,打算丢下黄维,从徐州带着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兵团打算绕道河南再南撤蚌埠,结果走到半路又被舍不得第12兵团的老蒋拉住要求他去救黄维(第12兵团里有土木系第18军,老蒋嫡系的嫡系)。


杜聿明考虑再三,还是不敢冒丧师和抗命的风险(即使不救黄维也未必能全师而退),于是改变方向往南打救黄维,最后黄兵团没救成,把自己也搭进去了。

邱李孙三兵团原本***一起突围,但是孙元良怕动静太大跑不成,率16兵团擅自提前突围,结果自己是跑了,第16兵团基本被***歼灭。过了半个月,已成瓮中之鳖的邱清泉李弥也被歼灭。

淮海战役过程中,国军作战意图不能很好贯彻,各级部队主官矛盾重重,协调问题层出不穷,战场起义时有发生,固然***的整体战斗力,指挥水平更高,但***的完全失败,是***战争策略,指挥能力,组织协调体系的全面失败,其源头是***从蒋介石到徐州剿总,各兵团,各军,师,旅,团指挥员丧失了决战信心,而本质是国民***,***军队已经完全地失去了民心,军心,故而不可逆转地走向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