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战争历史 > 正文

装甲战争中的历史涂装

  1. 沙漠深处的暴力美学,德军非洲军团的装甲涂装是怎样的?
  2. 二战期间,德国装甲部队喷涂的“铁十字”国籍标识是如何演变的?

沙漠深处的暴力美学,德军非洲军团的装甲涂装是怎样的?

欧洲大陆德国装甲部队作战环境相比,非洲军团的沙漠作战环境异常艰苦和残酷。在其他地方本不是一个特别突出的问题,对于非洲军团来说却是需要棘手解决的困难,那就是装甲部队的涂装问题。在沙漠里作战,常年是烈日的烤灼和超高的气温,这些气候因素会把装甲车辆原先的涂装破坏掉,往往作战数月就会使得车辆油漆脱落,漏出白白的钢铁,再加上裸露的金属在空气中氧化产生的红棕色氧化物,更加削弱了伪装效果。在耀眼的阳光下行进,无异于一块反光的镜子在移动,不仅暴露了目标,而且还会提高敌方的射击精准度。

德国的陆军司令部在1940年7月31日下达的关于装甲部队涂装的指令中明确指出,要求德军所有的装甲车辆和重武器都以RAL7021深灰色为涂装色彩。所以,当1941年2月非洲军团的第一支装甲部队到达的黎波里时,深灰色涂装的装甲车辆在漫天的沙漠里显的格外醒目,这不得不让司令部考虑应该换上什么样的涂装颜色来进行伪装!

1941月3月,陆军司令部针对沙漠作战的非洲军团发布了第281号《陆军指令》,规定装甲车辆使用RAL8000褐***和RAL7008灰绿色搭配,按照2:1的面积比例进行涂装,在两种颜色的结合处予以混合或羽化,使得分界线不是那么明显,单个零件和轮毂可以涂装其中的一种颜色涂料。但由于当时后勤补给运输的困难,等到真正的涂料运抵前线时,已经是2个月后的事了,即便是运抵到前线的涂料,也是不够用。

装甲战争中的历史涂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所以,当时在非洲军团里的装甲车辆出现了涂装各异的现象,有的换上了单一的新的涂装,有的则还是之前的深灰色涂装,还有的是二者的混合涂装。这样的涂装搭配变化相比之前的深灰色单色涂装确实提高了不少伪装效果,但是也深得士兵们的诟病。从美术的专业角度来看,要想达到期待中的伪装效果,涂装色必须具有较高的彩度,同时还要有十分明显的明暗对比。而新涂装的这两种颜色具有相似的色调,而且明暗对比很模糊,这就很难起到出色的迷彩效果。再加上沙漠里经常刮起的沙尘暴,让原本刚涂上的油漆很容易脱落,所以陆军司令部不得不再次重新考虑给装甲车辆换装的问题。

1942年3月25日,关于换装的《陆军指令》下来了,规定使用RAL8020黄褐色和RAL7020灰褐色热带涂装,这次变化相较一年前的改变是增加了褐色成分的比例。这次涂装的变化效果很好,不少指挥官所乘的车辆都换上新涂装。但是处于一线的作战车辆却很少严格执行此规定,原因是后勤补给的困难越来越严重,能用上上一次运来的涂装油漆就已经是很谢天谢地了。

1942年10月,德军在海尔法亚隘口的战斗中损失惨重,再加上随后盟军的火炬行动,让德军非洲军团的后勤补给线更是苦不堪言。于是,迷彩涂料跟增援的武器***相比,就不是那么重要的物资了。所以,运抵前线的装甲车辆武器都是预先在生产基地就进行了涂装,从1942年12月起,都使用了暗***的涂装。面对战事的不利和不足的补给,陆军司令部甚至下令各前线部队根据当地的作战环境自行调配涂装,加上在之前战斗胜利中缴获的英美绿色涂装坦克,到1943年5月非洲军团投降时,军中出现了涂装残缺不全、千姿百态的装甲车辆,也是一道奇观。

装甲战争中的历史涂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二战期间,德国装甲部队喷涂的“铁十字”国籍标识是如何演变的?

首先作为一个德语B2证书持有者,我要澄清一下,这个问题问的就是错误的,德军在二战中的用在车辆及飞机上的十字标识叫“条十字”(Balkenkreuz),而不是“铁十字”(Eisenkreuz)。

(条十字)

(铁十字)

装甲战争中的历史涂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条十字的启用最早见于1918年3月20日德国航空兵总监(Inspektion der Fliegertruppen )向所有制造商发出的指令,其中第一句话是:“为了提高我们飞机的辨识度,命令如下:[…]”。第2段第2句:“这项修改将于1918年4月15日之前进行。“

随后德国***陆军航空兵部队(Deutsche Luftstreitkräfte)开始正式***用“条十字”,取代之前的“铁十字”,并从那时起一直使用到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德国陆军比空军更早,大约是1916年开始就***用条十字了,但是在战场上并未统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不论是在空军的飞机上,还是在陆军的装甲车辆上,都沿用了被称为Balkenkreuz的十字识别标志,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快速准确识别作战武器的国籍,从而在混乱激烈的战场上,避免出现自己人误击了自己人的现象。纵观这五年多的战争史,我们不难发现,同为“铁十字”的国籍标识,却不尽相同,或多或少的发生着某些变化,这些变化有主观的原因,但更多的是随着战场的变化而改变的。

在1939年闪击波兰之初,德国的装甲车辆***用深灰色作为底色进行涂装,“铁十字”标识则***用醒目的纯白色,而且该标识尺寸大,笔画粗,为的是让随陆军一同推进的空军飞行员能从高空一眼识别到己方的部队。但是开战一周以后,很多一线的装甲部队都不约而同的向上级汇报了装甲车辆“铁十字”标识处被反坦克弹贯穿的情况。这让德国陆军司令部恍然大悟,在中欧森林里,底色为深灰色的装甲车辆伪装性是高,但突出的白色国籍标识让己方快速识别的同时,也让敌方能快速锁定。

为了减少这种不必要的损失,不少一线部队人员开始往白色的“铁十字”标识上涂上泥巴,或者用砂纸将国籍标识铲除,这让在波兰战役后期的德军装甲车辆出现了不怎么明显的国籍标识。但这些土办法终究费时又费力,在随后的战争中,出现了在白色的“铁十字”标识中心用***涂料来填充,让白色面积尽可能的小,甚至只留下了白色的十字边框,有的干脆将整个十字都涂成暗***,这一做法一直沿用到1940年的法国战役开始前。

在波兰战役后,总结经验教训时,陆军司令部拿出了一个既能满足实际需要又能降低敌方发现概率的标识方案,那就是沿用德国空军飞机现有的不封口的白色十字轮廓的标识,而且尺寸也相应的减小。在发动法国战役的准备阶段,理论上德军的装甲车辆都应按新标准进行标识涂装,但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限制,依旧出现了不少标准“铁十字”涂装的变形图案,其中最常见的“铁十字”标识是出现在Ⅲ号坦克和Ⅳ号坦克上的宽高均约为280毫米,白色条幅状的标识。

1941年2月,随着北非战场的开辟,由于沙漠作战环境的加入,“铁十字”的国籍标识不得不再次进行调整,这次改变为之后“铁十字”国籍标识的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随着黄褐色作为基本底色涂装非洲军团,与黄褐色色调相近的白色自然不能再次使用,于是就出现了用黑色填涂十字中心的图案,自然而然的出现了众多衍生形,比如细长的十字,还有根据标准徒手绘出的十字等。由于在非洲作战,德军的作战武器缺乏,很多缴获的盟军装甲车辆要被重新使用,这就需要涂上更大的“铁十字”国籍标识以免被己方误伤。由于前线时间紧促,根本来不及细致喷涂,不少装甲车辆都是靠人为的绘涂,于是就出现齐整不一,尺寸各异,有的因为涂料的短缺,颜色都不尽相同。

这种做法的出现,也逐渐影响到了地中海战场和欧洲南部战场。1943年,德军陆军司令部决定用深***作为德国陆军所有车辆的涂装底色,黑白两色的“铁十字”国籍标识也同时被确立,标准的铁十字标志是黑底白边,白色***没有黑色镶边,宽高放大至200毫米到280毫米,以便让不同型号的装甲武器使用。到了1943秋,为了不让装甲车辆被磁性反坦克手雷破坏,需要加喷一层Zimmerit防磁涂层,这就使得车辆表面凹凸不平。这导致在喷涂十字标志时会出现边缘渗漏,再加上手绘的不确定性,就出现了尺寸差异和不均匀的效果。

当然,不少衍生形也会再次出现,有在原标准十字外涂黑色外框的,有白心黑边的,还有非正规颜色涂装的十字。当然,不仅仅是限于前线,不少从工厂下线的车辆也都有不一样的标识,例如***半履带牵引车就涂有四臂细长的十字,可能这是为了显示该武器的与众不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