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战争历史 > 正文

战争改变历史读书体会,战争改变历史读后感1000字

  1. 古诗黄沙百战穿金甲,从中感受到战争的什么?

古诗黄沙百战穿金甲,从中感受到战争什么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黄沙百战穿金甲”这句诗出自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的《古从军行七首》其四作品。这一句诗是诗中最著名的一句,突出表明了边塞将士勇猛杀敌的英雄气概。全诗如下:

从军行七首•其四

战争改变历史读书体会,战争改变历史读后感1000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一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战争改变历史读书体会,战争改变历史读后感1000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全诗的意思是:守已边疆的将士,他们身经百战,身上的铠甲都磨穿,但壮志不灭,誓言不打败来犯的敌人,就决不返回家乡。

战争改变历史读书体会,战争改变历史读后感1000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黄沙百战穿金甲”,这一著名诗句,已经把战场的残酷,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充分表达了出来。概括了边关将士们的战斗和生活场景。

将士们虽然长年征战斗在茫茫沙漠里,你看,连身上的铠甲都磨穿了,但将士们没人叫苦,仍然志气高昂,他们发誓,不彻底打垮敌人,使边疆安宁,他们就决不返回。

这里的黄沙一是指沙漠,二是指将士们长年征战的沙场,战斗的环境异常艰难,战马在漫漫黄沙中嘶鸣,兵器的撞击声和将士们的呐喊声,此起彼伏,响彻整个沙场。

“百战”不仅写出了战斗的艰苦性和长期性,也展示了战斗的激烈程度。“穿金甲”更是体现了将士们为了国家,不怕恓性在枪林箭雨中与敌人拼死冲杀的场面。他们都是在战火中成长,身经百战,坚硬的风沙把身上穿的护身铠甲都磨穿了,表现了战斗的残酷与激烈。

“黄沙百战穿金甲”这首古诗,就对戍边将士的战斗生活的最好印概括描写。渲染了边疆战场的艰苦、激烈。更表达了将士们为保家卫国的决心、信心,以及大无畏的英雄气慨。

图片来自网络

黄沙百战穿金甲,出自于我国唐朝著名诗人王昌龄《从军行》组诗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第三句。

黄沙百战穿金甲,短短七个字形容的战争,内涵丰富,涵盖的信息量极大。

一是开头两个字“黄沙”,说明了战争环境的恶劣,以广袤的、一望无际的沙漠为战场。我们都知道,一个正常人,可以七天没有饭吃,但不可超过三天没有水喝。这样的处境,即便没有战争,也时刻有生存和生命危险。

二是接下来三、四字“百战”,说明所经历战争的长期性和激烈程度,那是无数场、没有停歇的战争,是鏖战,是持久战。能活下来,何其***又是何其不幸!

三是神来之笔“穿”字,生动、形象、鲜活,战场上,能够“穿”过来的兵器,必定是够速度、够尖利、够力量!生命,随时会“嗖”的一霎间,熄灭。

四是最后两个字“金甲”,说明了战争的高强度,需要穿金属材质的铠甲参加战斗,而且这金属的铠甲已经被磨穿了。战争,还没有结束!

要回答从“黄沙百战穿金甲”这七个字中,感受到战争的什么?

愚见是:战争本身的杀戮气息,避之不及;战争带来的动荡,民不聊生;战士强烈的保家卫国意识,不可动摇;也许,有时候,只有战争,才能赢得和平

此句选自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中一首: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这组诗都是描写军队生活的,是典型的边塞诗。诗歌以描写边塞特有的环境来展现战士们的生活状态,通过边塞典型的景物来渲染战争本身的残酷。黄沙百战穿金甲这句诗,我们能感受边塞征战环境之恶劣,战士们征战之苦:黄沙漫天,穿行于漫漫黄沙之中与敌方作战。百战,像这样的战争是经常性的,百战是概指战争次数之多,战争之频繁。金甲,为战士们身上的铠甲,穿金甲,也就是频繁的恶劣环境下的征战磨穿了战士们身穿的铠甲。此一句写战争可谓一字千金,字字珠玑。将战争描绘得活灵活现,战争之残酷描之力透纸背,使读者读来若身临其境,险象环生,感同身受!!!

一是体现了将士的忠心爱国和不胜不归的信心和决心。二是展现了沙场之宏大丶悲凉丶惨烈。二是也透露出"一将功成万枯杇”,任何一次胜利都是由无数爱国将士用生命换来的。另外,本诗之外,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和平是世界永远的追求。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 “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盛唐优秀的边塞诗有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是因为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