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帝王将相 > 正文

帝王将相的论点

  1. 历史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

历史客观的还是主观的?

前言:历史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

正如题主所说:历者,过也,也就是真实发生的过去的事,这是客观的。史者,记事者也,也就是说是人,人是有主观意识的,依据自己的喜恶和立场或见闻而会有所偏差,是主观的。

所以,历史是客观和主观相结合,是相对而辨正统一的。

帝王将相的论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历者,经历,是曾经发生过的事。这是客观存在的

这个事情很好理解,比如说1949年10月1日人民共和国成立,它是真真实实存在的,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元嘉草草”“封狼居胥“也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你愿不愿意、承不承认它都发生了。

这种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不以时间的消磨、空间的变换为转移。

帝王将相的论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史者,写历史的人。是人,就有主观能动性。

虽然写历史,史学家也一直的强调要客观。但鉴于记史者的思想定位和认知,有时甚至是外力,造成记录下来的文字与真实的史实产生一定的偏差。这是主观的。比如说李世民称帝后就几次对史实作出修改。

司马迁受宫刑而成《史记》,《二十四史》也以演义形式出现,三国历史的代表作是陈寿的《三国志》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这些以演义形式出现的史实与艺术加工形式出现的作品,往往故事情节更引人入胜,脍炙人口而更容易流传下来。

帝王将相的论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还有句名言:历史是由胜利者编著的。

同样的史实,在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种历史

对同一段历史的解读往往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甚至因需而异,这是历史认识的相对性。也有些人会对某些历史作出批注及解读,因而影响到大众对这段历史的认知。比如裴松之注《三国志》,近代郭沫若先生也是批注大家

正因为如此,才给了我们一个没完没了的话题,一个五彩缤纷的历史世界

结论:所以历史既是客观的,更是主观的,是客观和主观的有机结合,是客观和主观的辨证统一。

历史的主客观之分真让人一头雾水,很难辦认出客观为主,还是主观喧宾夺主。后人能够把握的只是个大的纵向,可避免被历史虚无主义撞腰;横向及细节无从了解,而细节又常常决定成败。早前一部较火的巜非常道》就披露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客观就是存在的事实,美国作家辛格说:"事实永远不会陈旧过实。"但历史是人用笔写在纸上的,不可能有今天的硬视频回播,所以难免有"我认为、我希望:之类成份掺杂。还是前面的辛格有言:"以为、看法总是要陈旧过时的",这就不是历史了。更何况记录写作者即使全部"现场直播",碰上后来者看不惯,要遭篡改。因此历史的主客观之分很难量化出比例。

我辈希望读到真实的历史之镜,所以对记录崔杼那点破事的史官分外钦佩。巜左传记载,崔杼漂亮的妻子被齐庄公霸占。崔察觉后趁齐与妻幽会,暗中安排武士乱刀砍死了齐庄公。崔是齐国重臣,对前来记载的史官说:"就写齐庄公得疟疾死了。"史官不从。"夏五月乙亥,崔杼杀其君光"刻在竹简上。崔怒杀史官。史官弟接替,崔照前吩咐,不从,又杀;直杀到第四个,仍然不从。崔怒摔竹简,叹气放人。都学这几位史官,今天我们就不必回答上面的话题了。


总体看历史,定义必须是客观的。因为几千年历史文明不是一人操办的,是人类共同文明。我们可以评价历史,但不可以改变历吏,。历史就象一年的节气春夏秋冬,无人可阻变,自然会转换。可历史,人们会通常称之为文明,那就是一个阶级胜了,一个阶级失败了。由此可见历史是矛盾的,矛盾的双方都是客观的。结论是,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这就是历史。

作为唯物主义者,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于历史的记载却是相对主观的。

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管我们关注还是不关注历史,它都在那里,每一天,每一秒,每个人,每件事,都在时时刻刻发展、变化、酝酿、爆发、消亡。

二.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种历史。

展现在我们眼中的历史,往往是历史上有话语权的一方所记载。人是主观的,受到社会环境、社会阶层的限制,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很难客观公正的记录历史。

三.对人类历史的记载,绝大多数时间还是空白的。

相比漫长的人类历史,文字出现的时间较晚,更不用说影像资料了,因此,我们对史前文明的记载,是缺乏强有力的证据来支撑的,除了那些虚无缥缈的神话和传说,我们目前只能靠考古、科技来推测、分析,力图还原部分历史真相。

题目中的历史,有两个含义,一是事实意义上的历史,二是被人记录下来并被众人视为事实的历史。就前者而言,毫无疑问,它是客观的,事实本身再客观不过。就后者而言,就不一定十分客观了,因为记录者难免不被一己之见所左右而偏离事实。

对于过去的历史,我的观点是: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史书上记载下来的,不一定都是客观事实,需经多方求证,得到几种说法的验证,看起来也顺理成章、符合逻辑和情理的,方可信以为真,否则不轻信。毕竟,历史上像司马迁一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坚硬骨头的历史记录者,不是普遍见于史官。

远的不用多说,就才过去几十年的往事,现在不也显得众说纷纭、相互对立吗?忠实地记录历史并非易事。

全信史书,不如无书,不信史书,无从知故。信与不信之间,考量着每个人的智慧、品格与毅力。写史不易,读史更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