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人物 > 正文

议论历史人物

  1. 古代有哪些著名人物都是“落榜生”?

古代有哪些著名人物都是“落榜生”?

黄巢和洪秀全这两个落榜生够牛吧?

黄巢是山东曹州人,年轻的时候参加过好几次科举考试,总是名落孙山。一气之下写了首“满城尽带黄金甲”,就断绝了当公务员的念头,加入***,开始贩私盐。

到了五十多岁的时候,正赶上天下大乱,黄巢乘机发动起义,很快就成了气候。他率领大军大杀四方,到了六十岁出头的时候,他竟然杀进了长安城,坐上了金銮殿,过了一把皇帝瘾。真正实现了当年“冲天香阵透长安”的梦想。

议论历史人物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还有洪秀全大家应该更熟悉了。洪秀全考秀才考了三次都没有考上,结果气得大病了一场。随后,他就断绝了参加科举的念头,改为创立拜上帝教。他和他的好友,同为落榜生的冯云山一起,到处传播那套他们独创的、古怪的教义。结果终于在广西紫荆山中生根开花,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1851年,太平天国正式起义,洪秀全成为了天王,被山呼万岁。太平军占领南京之后,洪秀全这个落榜生也过了一把当主考官的瘾。他自己来开科取士,考生不能再按照传统的朱熹对于《四书》的解释来答题了,必须要用“洪批”的《四书》来写答案。洪秀全算是彻底地扬眉吐气了。

所以,落榜生是大有可为的,千万不要看不起落榜生。在落榜生中藏龙卧虎,高手如林啊!

议论历史人物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金榜题名”是人生一大快事,而“名落孙山”也未必不能东山再起。这个两个成语都源自首创于隋文帝开皇年间(581~600),兴盛于唐代贞观年间(627~649)的科考制度,以后历朝历代沿袭成规。历史上著名人物是“落榜生”的实在太多,没有必要一一列出,我选择了几个唐代著名诗人近代一位著名“枭雄”为例回答此问题。

唐代历史,有两个人物几乎每天都被亿万老百姓提起,其实他们并不是决定国家命运帝王将相,也不是富足天下的“几百强”,更不是“年年战骨埋荒外 空见葡萄入汉家”的英雄豪杰,然而他们依旧活在后人的心中,他们就是并称“李杜”的“诗圣”杜甫和“诗仙”李白

杜甫,字子美,祖籍襄阳,书香世家子弟,七岁作诗,十五岁己是区域性名人。

议论历史人物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杜甫从他的祖父杜审言那里继承了文学方面登峰造极的造诣,如果翻开《唐诗三百首》,杜甫的诗作收录了三十首,占有率为10%,而他的祖父仅有一首《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这并不是说杜审言的文化底蕴不如自己的孙子杜甫,作为科举的“进士及第”,又首创唐代的“近体诗”,是一位学术研究型诗人,担任了洛阳***后,政务更加繁忙,使其创作时间非常稀少,尤其是担任了中央朝廷的文馆直学士后,家族显赫,底蕴深厚,所以杜甫骄傲的说:“诗是吾家事。”

按理说“家学渊源”的杜甫,科举条件十分优越,经过五年的“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自信心满满的杜甫回到洛阳参加科举考试。非常遗憾的是,最终名落孙山。

科场的失意使杜甫扭头就走,天宝三载的洛阳,杜甫、李白、高适三位诗界高手在洛阳历史性的相聚,同游了位于今天开封商丘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