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帝王将相 > 正文

神仙打帝王将相怎么打

  1. 司马懿对诸葛亮用兵评价,准确么?

司马懿对诸葛亮用兵评价,准确么?

三国演义是后人们非常熟悉的一部小说,现如今三国演义已经成为了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几乎是每人都读过的一本著作。在***中,作者罗贯中是捧刘贬曹的,***中的蜀汉被罗贯中认为是汉室的正统继承人。

现如今看来,汉室在当时已经岌岌可危了,没有曹操保护,汉室恐怕早就灭亡了。***中最让人记忆犹新的人就是诸葛亮了,在***里面,诸葛亮出神入化,无所不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诸葛亮的能力毋庸置疑。

历史上很多人物都对诸葛亮有非常高的评价。比如说诸葛亮的对手司马懿,曾经这样评价诸葛亮:”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还有”真乃天下奇才也!”“亮虑多决少。“

神仙打帝王将相怎么打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司马懿的这段话是非常中肯的。诸葛亮谋略过人,但是缺少决断力,这样的人在军事肯定是不行的。因此诸葛亮在之后的北伐过程中,被司马懿挡在了曹魏的长城外。

就在诸葛亮刚出兵出山之时,司马懿对众将说:“诸葛亮如果有胆略,就应当出武功山,依山向东进军;如果西上五丈原,那就不会有什么能为了。”因为虽然人多势众,然而已先失去了锐气,所以众将畏惧心虚避开对手,不足以让对手畏惧回避。诸葛亮前几次出兵,军马不过几万,不是战败而还,就是因缺少军粮而退。这次提兵十万,千里供应粮草,等待开战100多天,只要司马懿带兵固守不战,就能让他的军马不战而退,结果不是显而易见吗?有人说,司马懿的谋略,不足抵挡之诸葛亮的指挥才能,这是腐懦谈经之徒的说法,不为通晓机变者所称道。

如果司马懿对诸葛亮用兵的方式方式能完全了解,十分准确的话,就没有《空城计》这个故事存在了,所以说司马懿对诸葛亮用兵的的评价并不准确。相反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并不是评价准确不准确导致的空城计,而是司马懿的性格,决定了诸葛亮空城计的成功。

神仙打帝王将相怎么打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从称谓上来看,都是军事家政治家,也就是常说的能文能武。但是诸葛亮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所以称之为发明家,在发明上诸葛亮更胜一筹。从文学层面看,诸葛亮写过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所以诸葛亮是文学家,在文学上面更胜一筹。从职位上来看,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两个人平分秋色。

空城计说的是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

神仙打帝王将相怎么打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智力起鼓相当的两个人,难道司马懿真的当时是因为没看出来诸葛亮的计谋而撤兵的吗?我认为不是,而是因为司马懿的性格和职责

1、性格,说道司马懿,可谓是在三国时期下了一盘大旗,最后天下尽归司马氏,可想而知,司马懿性格是细腻的,而且是超乎常人的,在面对诸葛亮一人独坐城上的时候,他可能想到了这是一计,但如果诛了诸葛亮,那三国就不是三国了,可能因为一个城池影响了自己的大计,那就得不偿失了,所以故意用诸葛亮使诈的理由退兵,放诸葛亮一马,让蜀国能更长久。

2、职责,自己作为团队的领袖,自然不想让自己的团队冒风险,害怕自己的团队有所闪失。司马懿是个善良仁慈的人,所以他非常不欣赏曹操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能让天下人负我的态度。

【结语】

司马懿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曾率军擒斩孟达,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

这两个人其实是互相成就,空城计司马懿看破不说破,留着诸葛亮才有司马懿的活路。但司马懿看问题也比较透彻。司马懿曾用31个字评价:“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司马懿曾询问过蜀国的使者,知道诸葛亮早起晚睡,凡是二十杖以上的刑罚,都会亲自过问,事必躬亲,吃饭不到几升,这样食少而事繁,诸葛亮不会长久。

评价基本上还是准确的。

非常准确。

司马懿对诸葛亮做过充分了解的。无论实际交锋中,还是通过其他信息途径了解,都是相当全面。应该说在某事方面,二者旗鼓相当,但司马懿在谋局方面选胜于诸葛亮。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用。

司马懿对诸葛亮用兵的评价,不精确。因,司马懿对诸葛亮用兵的评价,仅仅溜滑于诸葛亮用兵的肌肤表面,根本没有深深地切入到诸葛亮内心深处用兵的骨髓里面去。要探讨诸葛亮内心深处的用兵之道,首先须了解整个汉朝。汉朝,始于刘邦,灭于三国。在刘邦建立汉朝初期的政坛中,就流传着“狡兔死、走狗烹”的哀歌。汉朝末年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是个聪明的人,非常清楚汉初时期韩信萧何等人最终的结局都是“狡兔死、走狗烹”,使“狡兔死、走狗烹”始终是一把悬挂在诸葛亮头上的利剑,使诸葛亮从“隆中对”到后来的多次“伐魏”中始终以“画地为牢”及“跑跑龙套”的方式来混绕视听。关键是,诸葛亮自始至终根本没有制定出一个最终能统一整个汉朝的全面性及系统性的战略决策部署和决心。为何?因诸葛亮根本不想走韩信和萧何的“狡兔死、走狗烹”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