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帝王将相 > 正文

帝王将相下江南

  1.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的目的是什么?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的目的是什么

皇帝陛下的真实意图一般臣民怎敢妄自揣测,就算知道也要看破不说破,知人不评人!本着“***常思自己过,闲谈勿论他人非”的原则,这个问题,我就简单说几句:

首先,

1.乾隆应该是受了某种诱惑,或者出于炫耀的目的,更或者纯粹是为了游山玩水,顺带现场吸粉,与粉丝近距离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与互动,笼络人心,保其江山社稷。

帝王将相下江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向广大青少年传达“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贵人相助,贵人相助不如自己去悟”的人生理念,让读书不要做死读四书五经的书呆子,要学以致用,激励广大青少年走出校门大胆创新,要规划好人生目标,往什么方向跑很重要,跟谁学更重要,更要认清起跑线,不要输在起跑线,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

3.给全国人民灌一碗“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的心灵鸡汤,通过以身作则,以“就算日理万机也要去旅行”实际行动,引领“再忙也要去旅行”的潮流,从而带动国内旅游市场,刺激消费,拉高国内GDP,增强国际影响力,从而起到“影响亚非拉,震慑索马里”的政治意图。

乾隆在位六十年,有过六次“南巡”,也就是下江南。主要去的地方是南京扬州杭州等地,后面四次还去了浙江的海宁。那么,乾隆为什么要这多次下江南呢?主要目的有以下几个。

帝王将相下江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明清以来,江南就是繁华富庶之地,经济的繁华带来的是文化的繁荣。由此,江南的知识分子尤其多,文人云集。文化要求自由的空气,文人要求独立的身份,清军入关时,江南的反抗尤为激烈,清朝建立后,江南的反清复明运动也时有发生。这都危害帝国稳定的因素,必须加以抑制。

所以,乾隆下江南还有一个更加深远的用心,就是整合江南的文化、收编江南的文人,在意识形态上彻底将江南纳人帝国大一统的局面。修《四库全书》就是乾隆控制思想一个最好的例子。

江南,尤其是江浙地区,虽然面积和人口在当时整个中国都不占多数,但是经济异常发达,为清***贡献了大量的税收。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经济的繁荣必定会催生***。借南巡之际整顿江南的吏治,加强中央***对江南的控制也是乾隆的重要目的。

帝王将相下江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清廷对江南的统治,表面上依赖以总督、巡抚为代表的官僚机构,其实在公开的官僚机构背后还有一个权力更大的机构—苏州织造。普通人以为这不过是向皇上供应奢侈的丝织品的小,,殊不知它却是皇上安置在江南的“眼线”,也就是权力不受地方限制的、能够直接向皇上报告情报的“秘密曹察”。曹雪芹的家族就曾经拥有过“织造”的肥缺,难怪他们权力熏天。乾隆在朱批中留下了不少蛛丝马迹,说明他正是利用“明”的行政机构和“暗”的秘密替察,有效地控制着江

南,并牢牢地将最高权力抓在自己手中。他下江南,并非游山玩水或者摆威风和阔气,而是验证他的权力的有效性。

三视察水利

这是效仿他爷爷康熙皇帝的南巡。在六次南巡中,乾隆皇帝有五次视察了黄河治理工程,四次巡视了浙江的海塘工程。当时,解决黄河水患的关键工程位于江苏的清口和洪泽湖的高家堰,所以,乾隆皇帝每次南巡,都会到这两个地方巡看。然而,和康熙皇帝南巡相比,乾隆皇帝南巡时,游山玩水的目的大大增加,且康熙皇帝南巡时,均轻车简从:“所有巡狩行宫,不施彩绘,每处所费,不过一二万金。较之河工岁费三百余万,尚不及百分之一。”乾隆皇帝南巡时,则是前呼后拥,且排场一次比一次大,甚至造成国库的枯竭。

乾隆皇帝下江南,造就了许多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作为一个封建帝王政治家,乾隆皇帝肯定是不会无缘无故下江南的,是抱有许多目的的。1 乾隆皇帝一生敬佩自己的祖父康熙皇帝,事事都以康熙为榜样,康熙皇帝曾六下江南,乾隆当然也不甘落后。追随祖父的步伐,也是体现了他政治上的正统性。2 乾隆皇帝能够下江南,是因为其皇位稳固,能够离开京城,其父雍正由于与“八爷党”有着激烈的政治斗争,因此无暇也无法离开京城,而乾隆没有这一顾虑。3 江南是何许地方,那是中国最富庶的地方,读书人聚集之地,乾隆皇帝作为满族人,必然要笼络天下读书人的心,游历江南,正是可以笼络读书人的好机会,乾隆怎么会放过。4 乾隆本身也是一个喜爱游山玩水,风流倜傥的人,大清当时政局安定,到风景如画的江南体察风情,试问哪个人不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