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帝王将相 > 正文

帝王将相的经历有哪些

  1. 五代十国冯道,为什么能游刃有余的经历十位皇帝,始终担任将相三公职位?
  2. 有哪些关于秦始皇嬴政的故事?

五代十国冯道,为什么能游刃有余的经历十位皇帝,始终担任将相三公职位?

这个跟冯道所处的时代有关系。

第一,那是一个武夫争霸的时代,冯道是一个文人,本身没有什么竞争性。

第二,他虽然是宰相,但其实不是真正的执政,不是皇帝的亲信,干得久了,基本上成为一种祥瑞之类的东西(虽然供职的公司很快仆街)。第三,他本人是个厚道人,在民间官场的评价都不错,基本没有政敌。

帝王将相的经历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些原因综合在一起,使得他就像一个吉祥物一样,任何新朝代,包括辽国皇帝都不会跟他为难,而愿意把他抬出来当门面使用。

当然,做到这一点也是不容易,比如一个人混官场没有政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冯道是怎么做到的呢?

帝王将相的经历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自己写了一本书,叫《荣枯鉴》,就是专门讲自己的生存之道。

这里面有什么老司机级的技巧呢?

别的不用多介绍,只说里面的一句话:人微不诤,才庸不荐。

帝王将相的经历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个人本性低微,就不要跟他争吵对错。

冯道为什么能游刃有余,历仕四朝、辅佐十帝,成为朝廷不倒翁,我觉得主要有三点原因。

冯道主要活跃在中原地区,中原地区以五代为主,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冯道真正出仕在后唐,辅佐后唐明宗李嗣源,被拜为宰相,十四年后,后唐灭亡。

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建立后晋,十二年后,后晋也灭亡。

石敬瑭手下大将刘知远建立后汉,三年后灭亡。

刘知远手下大将郭威建立后周,这是冯道最后出仕的王朝

在把做官当作一个职业而不是信仰,同时不以名节作为做官的束缚而解脱了精神,并在这种心理支撑下活得潇潇洒洒的,历代以来,无人能比过冯道。用简单的话来说,冯道是个职业政治家,他既不为做忠臣而捆住自己的手脚,也不为名节而束缚了自己的才华,故能历四朝、八姓、十帝,始终担任三公职位而游刃有余,有滋有味。

无论谁当皇帝,冯道都应对自如,把官做得风生水起,人称“官场不倒翁”。因此,许多人拿名节说事,给予他很多批评和咒骂,欧阳修说他“不知廉耻”,司马光说他“奸臣之尤”。

不过,司马光虽然骂冯道“奸臣之尤”,但也理解五代时期皇朝更迭频繁下的做官之难,倘若都来殉节,皇帝轮番换,恐怕会不断出现集体大***的“奇观”,所以司马光提出了一个“智士”标准,即:“邦有道则见,邦无道则隐,或灭迹山林,或***下僚。”这给士大夫“守节”提供了一个权宜之法,也就是两条道路:要么归隐山林,要么做个小官。然则,乱世之中,又有几人能真正实现“灭迹山林”?在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时代,皇帝要你负责大政,岂能容你“***下僚”?

当代史学家葛剑雄在分析冯道时,提出过第三条道路:“以人类的最高利益和当地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前提,不顾个人的毁誉,打破狭隘的国家民族、宗教观念,以政治家的智慧和技巧来调和矛盾、弥合创伤,寻求实现和平和恢复的途径。”他说冯道走的就是这第三条道路,虽然他没有走得很好。

唐末五代那一段时期,“城头变幻大王旗”,许多人选择的都是这“第三条道路”,赵匡胤“陈桥兵变”当上皇帝后,朝廷上下几乎全是后周***原班人马,便能佐证。窃以为,这“第三条道路”,简单概括起来,就是忠事不忠主。

宋初有个大臣叫王易简,他于后梁乾化中举进士,后唐时任中书舍人,后晋时任御史中丞,后周时任历礼部、刑部、兵部尚书,后以太子少保致仕。降宋后,加官少傅,荣贵一生。他曾在一次归隐后写过《拜拾遗辞官归隐作》一诗,诗曰:“汩没朝班愧不才,谁能低折向尘埃。青山得去且归去,官职有来还自来。”这首诗,基本反映了当时一部分士大夫阶层对于入仕做官的看法,忠事不忠主,也成了许多人对待改朝换代的态度。

所以,冯道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人。当然,这种深入,不能因忠奸、名节这些俗套的陈腐观念为束缚,要从职能理念入手。其实,中国历史之所以反复走回头路,就是所谓忠臣名节思想作怪,如果多一些冯道这种坦然的职业政治家,中国历史可能要单纯干净得多。

有哪些关于秦始皇嬴政故事

秦始皇嬴政,生于公元前259年,崩于公元前210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位皇帝,他公元前246年即位,在位37年。我所知道的秦始皇的故事主要有以下几件。

一,修筑万里长城。从秦国建立,为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略,历代大王均修筑长城。到了秦始皇这一代,通过对外战争,逐渐灭掉六国统一国家。秦始皇下令全国百分之二十的人口,近百万人,将各国修建的长城连成一体并加长,最后达万里之长。后由明朝继续加固,即成今天的“万里长城”。

二,焚书坑儒。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13年和前212年,秦始皇下令除农事,占卜等之类外的诗、书、百家语尽数烧毁。有儒生(一说术士)反对议论时政,秦始皇发怒,在咸阳城外,埋杀四百六十余人。在这场***中,古代许多珍贵书籍就此失传,遗留下来的诗书大多是汉朝建立以后由人口述编辑,于原文有出入,对中华民族文化上和思想上造成了很大灾难。

三,陪葬的兵马俑。秦始皇兵马俑在今天的陕西西安咸阳市,不用多说,中华民族的瑰宝,光彩夺目的历史遗产,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四,徐福东渡。秦始皇灭掉六国之后,登基为帝,想做千秋万世的皇帝,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游至泰山封禅,在东海海边,听取方士徐福的建议,派遣徐福率领3000童男童女东渡去寻找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并求取“不老仙药”。直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也未等来徐福。

关于秦始皇的事迹还有很多,我仅列举几件。如果你想深入了解,请去参照阅读《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