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帝王将相 > 正文

帝王将相的奇葩事

  1. 我国古代有的君王为何总爱干自毁“长城”的蠢事呢?
  2. 翻开书,满眼都是帝王将相;合上书,身边全是柴米油盐?

我国古代有的君王为何总爱干自毁长城”的蠢事呢?

过后觉得是自毁长城,是因为形势已经明朗,尘埃落定,但是当时未必能够看得这么清晰。

面对每一个历史困局,君王必须做出选择,有选择就会有失误,“自毁长城”的君王过后也许会后悔,当时却不能不做抉择。

历史上最著名的“自毁长城”案例,当属崇祯皇帝杀死抗清名将袁崇焕,我们就从这个案例来分析,崇祯“自毁长城”到底是蠢还是别的原因。

帝王将相的奇葩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崇祯元年(1628年),崇祯启用名将袁崇焕,许以封侯之赏,令其帮助自己解天下倒悬之苦,袁崇焕信誓旦旦许诺“五年平辽”,崇祯喜出望外,从此把“平辽”的重任托付给了袁崇焕,不惜赐尚方宝剑,给他最大的便宜特权。此时的崇祯对袁崇焕是百分之百信任的。

不久袁崇焕私自斩杀了毛文龙,毛文龙一直被崇祯视为功臣,在清军后方也确实起到了钳制的作用。袁崇焕没有问崇祯就杀了毛文龙,崇祯心里挺不爽的,但“平辽”大事还得靠袁崇焕,所以咬牙忍了下来。这件事给袁崇焕的悲剧埋下了伏笔,他能够达到崇祯的期望还好说,一但达不到,他将会死的很惨。

崇祯三年,清军绕道蒙古入关,遵化失守。袁崇焕来不及向崇祯请示,私自班师回京勤王,并请求皇帝准许部队进城休整。崇祯猜不透袁崇焕的真实目的,因为在此之前,他收到消息称,袁崇焕与清军暗中议和,身边又有奸臣不断诽谤袁崇焕。最后崇祯决定,宁可错杀也不能冒险。就这样,袁崇焕被崇祯处以极刑,大明的最后一道长城轰然坍塌。

帝王将相的奇葩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后世学者的观点认为,袁崇焕之后再也没有能与清军抗衡的将领,不管这观点是否正确,至少崇祯当时是不这么认为的,所以不能认为他是因为愚蠢而自毁长城,相反的,崇祯其实是个聪明绝顶的人,也很勤勉。十七岁即位之初,就扳倒了魏忠贤集团,随后大刀阔斧,启用很多能人,袁崇焕就是其中一个。

这种观点是典型的马后炮观点!

个人的善恶忠奸不是写在脸上的,也不会像我们看到的电视剧一样一眼都能看出这个人是坏人。设身处地的在涉事君王位置上,你我都未必会有他们做的好。自毁长城比较有名的一个例子就是明朝的崇祯皇帝。

帝王将相的奇葩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了对抗崛起的满清***,明朝皇帝煞费苦心,但是效果都不太明显。后来崇祯选中了袁崇焕督抚关东,才使得遏制住了满清的势头,并且打死了满清的创始人努尔哈赤。后来上台的皇太极拿袁崇焕也没办法,只能躲开山海关去攻击明朝。

后来皇太极围攻北京,崇祯命令袁崇焕回师救援,但是袁崇焕一直消极待命。即使来到了北京城下也只是追着清军跑并不对其赶尽杀绝。崇祯此时的唯一想法就是赶走清军,还京城一个安宁。而袁崇焕的想法是利用这次机会和城内明军里应外合,一举歼灭皇太极。最终清军使用反间计使得崇祯杀死了袁崇焕,从此关东在无人能阻挡清军。

设身处地的站在崇祯的位置上,估计很多人会相信清军的间计,所以崇祯并不是自毁长城,而是经过精心思考过的,只不过我们后人明白了事情的原委才如此看待崇祯而已!

“自毁长城"一词源自南北朝时期的宋国大将檀道济,因为小人的挑唆,宋义帝刘义隆将檀道济下了大狱,自知性命不保的檀道济在狱中愤怒的呐喊:“乃坏汝万里长城。”

如长城般重要的将领必定是军事能力出众,在军中威望极高,有着一呼百应的号召力的宿将。

既有威望又有军权的将领如果心怀不轨,确实会对皇权构成威胁,这也是一些名将惨遭“莫须有”罪名***的原因,宁可″错杀也不可错放”是很多个昏庸的皇帝的信条。

南宋名将岳飞是我国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岳母刺字的故事也激励了大批的热血青年舍身报国。

岳飞文武双全骁勇善战,在与金军的作战中屡立奇功,兀术四太子慨叹道:“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岳飞也豪情满怀的写下了千古名词《满江红》,同众部将约定“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

但自私懦弱宋高宗赵构惧怕岳飞真的直捣黄龙府迎回老皇上,于是连下十二道撒军命令,百般无奈的岳飞只好抱憾而归。

随后岳飞即被赵构和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从而酿成了又一起自毁长城的惨剧。

历史上自毁长城的事情还有很多,究其原因,一个是“飞鸟尽,良弓藏”,面对那些战功卓著,能力超群,威望极高的战将,皇帝老儿如何放心得下,自然是必除之而后快。

再就是遭小人诽谤,皇帝老儿最怕的就是有人造他的反,但凡有小人在耳边吹风,便往往抱着“宁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痛下杀手,使得“自毁长城”的闹剧在历史的舞台上不断的上演。

这个问题很好,关注历史的马少伯,略表浅见。

首先,古代有些君王干过自毁“长城”的蠢事,是以现在人的角度和眼光去看的。在那个时候,即使是把现在人放回到那个时候的那个情境中,人们未必看得清楚。何况,其所在的位置,也决定了君王容易多疑,可能就更看不清晰了。

人们都知道“明枪易挡,暗箭难防”。宁可被外来人打败、身死国亡,也不愿被自家人在背后动刀。另外,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从空间上来说,外来侵犯者总比身边人要遥远一些。所以当君王对某个臣下起了疑心,就先要把他办了。

还有,君王最怕的就是己方之人吃里爬外,与外方相互勾结,里应外合。所以君王但凡听到点儿什么风吹草动,就很容易宁可错杀,不可放过。这样一来,君王在非常时期是很轻易得中了敌人的反间计。比如李后主中了宋太祖的反间计而毒杀了林仁肇,崇祯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而凌迟了袁崇焕等。

个人愚见,君王之所以会自毁“长城”,虽然跟君王个人的素质不无关系,但主要是由于其所在的那个位置决定的。因为整个国家的安危、存亡,人民大众的死生、祸福等都落在君王一个人的肩膀上。更何况,当时的局势紧张而晦暗,出现判断错误的情况,也是正常的。那样的局势下,谁又能保证看得清楚、避免犯错呢?

问题就回答到这里,感谢阅读。

我是马少伯,关注我,一起探讨更多历史相关问题。

古代的君王作为古代中国最高的统治者,基本的基调都离不开血与杀,与权力交织在一起,尔虞我诈,勾引斗角;俗话说伴君入如伴虎。君王有明君,常君,昏君等等,如果要说为什么总会干自毁长城的事情需要结合特定的历史***及背景。

举两个例子:一是秦国灭赵,遇到名将李牧的阻击,秦施反间计,贿赂赵王宠臣郭开,冤杀李牧,自毁长城,赵为秦所灭。

二是崇祯皇帝杀袁崇焕,袁崇焕弃文从武,经略辽东,并取得宁远大捷。皇太极施反间计,袁崇焕被凌迟处死。

原因有很多:涉及君主维护统治的需要,对于文臣武将,既要用着他也要防着他;武将自身的原因,功高震主;内部的腐化,如宦官干政,排斥异己;外部敌对势力的破坏,反间计等等,最终可能影响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的命运!

翻开书,满眼都是帝王将相;合上书,身边全是柴米油盐

这个问题说到了点子上,纵观历史就是一部英雄的历史,百姓那能上的了。

很正常,帝王将相生下来就是帝王将相吗,他们的成功,都是从底层做起,做的事不过太多太多,他也是从柴米油盐做起。伟人说,英雄创作历史还是奴隶创造历史,当英雄还是奴隶的时候,历史已经开始创造了,朱元璋幼年做放牛娃,到寺里出家,及造反打天下,一路上的风雨坎坷,其实是一部奴隶和英雄一起创造历史的过程,现在看到的帝王将相之史不过是他们的成功的总结,帝王将相之所以是帝王将相,他们的行为或作为,无论是起初或是后来,起点不同,结局就不一样,历数中国历史上如陈胜吴广刘邦项羽李世民赵匡胤,朱元璋,以及李自成,洪秀全等农民造反者,无不是胸有大志而干轰轰烈烈之事。

百姓之所以是百姓,想的做的,无非就和柴米油盐相关联,也有起点,起点高,收成就好,收入就高,帝王和百姓其实都是有做事的初心,只不过起点目的有差距。历史把关注的眼光投放的焦距是不同的,文人的笔下,往往最容易被暴风骤雨的故事所吸引,而风风雨雨的柴米油盐的关注就少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