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帝王将相 > 正文

帝王将相数字,帝王将相数字是什么

  1. 宋代的“八贤王”,到底指的是谁呢?

宋代的“八贤王”,到底指的是谁呢?

指的是赵匡胤的长子赵德昭,赵德昭是赵匡胤长子,而且一直由宋皇后抚养成人,也就是人们说的嫡长子,继承皇位第一人选,但斧光烛影,赵光义莫名其妙坐了皇位。人们虽不敢怒不敢言,但心里一直敬佩的是赵德昭。赵德昭也一直礼贤下士,经常为下面人鸣不平,

赵光义率领宋军攻打北汉时,受了箭伤,心情烦燥,沒有给有功将士封赏,再加上赵光义受伤后立即逃回京城,兵士们不知他死活,只知他战场失踪,就立了威信高,人缘好的赵德昭为皇帝。但当听说赵光义还活着,就立即自动取消了。惯为人抱打不平的德昭去找赵光义为兵将们讨封,赵光义生气的说,等你当了皇帝亲自给他们奖励吧,赵德昭委屈,回家就***身亡了。

综上所述,赵德昭威信高,出身高贵,惯为人抱打不平,这些都附合八贤王性格和身份。

帝王将相数字,帝王将相数字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宋代的八贤王,又称八王爷,是古典名著《杨家将传》、《三侠五义》、《杨家府演义》和《万花楼》中的人物。虽为虚构人物,但也有一定的历史根据。

但民间为什么会广泛流传八贤王的事迹传说呢,这要从宋太祖死后,当时及后世都有人质疑宋太宗得位不正,进而同情宋太祖及其后人所引发的猜想和不平,并满足民间宏扬正气,惩治奸恶的心理要求。

据《宋史.宗室传》记载,太祖共有四个儿子,二儿子和三儿子早死,大儿子赵德昭,赵德芳的兄长。据说他很聪明英武,喜怒不形于色,深得太祖信任,被太祖赐金简一柄,可上打昏君,下打奸臣特权。太宗做皇帝后,封德昭为武功郡王,位列宰相之上,但是内心对他这个侄子还是很有戒心,在太平兴国四年逼赵德昭***。但赵德昭从未被封为八贤王。

帝王将相数字,帝王将相数字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四子德芳被太宗封为秦王,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等职务,但在太平兴国六年(981)赵德芳就病死了,当时才23岁,他在世的时候,杨家将杨令公还在,六郞杨延昭还没任边关统帅,所以这个赵德芳跟杨家将的故事里的八贤王肯定不是同一个人

也有的学者认为故事中的八贤王是太宗的第八个儿子赵元俨,在当时被称为八大王,但他喜欢读书,不问政事,因怕人忌恨装疯扮傻。与八贤王的故事差距太远。

所以说在历史上找不到一个完全与故事中的八贤王身份对应的人。他只能是由宋室的一些轶闻和民间对扬忠惩奸的心理要求,经过艺术加工融合而成的人物。

帝王将相数字,帝王将相数字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龙图公案》及《杨家将演义》均有八贤王实名——赵德芳。据《 宋史·宗室传》所载,赵德芳为太祖第四子 ,但他死的很早,以太平兴国六年 (981) 薨,年二十三。 赵德芳其实所载不多,没有什么亮眼的表现,所以所谓八贤王,则另有其人,就是太宗之子周恭肃王赵元俨。

《宋史》本传称元俨早出宫,期以二十始就封 , 故宫中称为二十八太保。在众兄弟中,赵元俨排行第八,正应八贤王之名。他历经四朝,位望崇隆,位极人臣,薨于庆历四年正月,赠燕王号 ,传又称元俨 “ 广顺丰颐 , 严毅不可犯 , 天下崇惮之 , 名闻四夷。”

有记载燕王的威望在北方声名卓著,可止小儿夜啼 ,谓 之 日 :八大王来也 ! ” 儿啼即止 ; 每当马牛不渡河的时候,人曰: “八大王在河里 。” 其畏之如此。赵元俨拜太师,屡典雄藩,虽止于虚衔,却能使敌国闻而震慑,也是说明了他“八贤王”之名的影响力了。

在《扬家将》、《包公案》、《三侠五义》等宋代话本中,我们总能碰到一个熟悉的身影,他就是怀抱"凹面金锏"的八贤王。

宋朝廷上,每逢杨家将、呼家将以及“天官"寇准等忠臣惨遭奸臣陷害,或遇皇帝刁难,千钧一发之时,一位被尊为"南清宫八千岁“的贤王毕定及时雨般现身。他手捧金锏,一句话就能化解危局:本王手中的金锏是先帝御踢,上打昏君,下打奸臣。

那么,在北宋初年赵宋宗室之中,是否真的存在一位"八贤王“呢?如果确有其人,又是哪一位宗亲呢?如果不存在,文艺作品中的原型又是谁呢?

“八贤王"在不同版本的活本里,有着不同的身份。《杨家将》里,他"赵德昭";《包公案》里,他叫“赵德芳";《杨家府演义》中,他的名字又变成了"赵德崇"。虽然名字不同,但这几位八贤王身上都有一个基本特征。

第一,他是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的儿子。

第二,他是一位拥有爵位的王爷。

第三,他有先帝御赐的"凹面金锏"。秉持公义,上打昏君,下打奸臣。在群臣和百姓中拥有很高声望。

第四,他的寿命相对较长,从宋太祖朝一直活到宋真宗朝,被人称为“南清宫八王千岁"。他抚养了“狸猫换太子"一案中被太监陈琳怀抱出宫的幼主,就是后来的宋仁宗

那么,赵德昭、赵德芳、赵德崇三人之中,究竟哪个更符合以上特征的?

《宋史•宗室》载,赵匡胤育有四子。老大、老二、老三分别名为赵德秀、赵德昭、赵德林,均系孝惠皇后贺氏嫡出;而四子赵德芳则为庶出。因为大皇子赵德秀和三皇子赵德林早亡。所以满足成年皇子这一特征的只有赵德昭和赵德芳两人。其实。前文中赵德崇系宋太宗嫡长子赵元佐的别名,与"八贤王"为宋太祖之子这一点不符,可以排除。

仁宗年间的“八贤王”,在***剧的传播下影响广泛,这是一个文学创作的人物,任何史书典籍里都没有记载仁宗时期的八贤王,但要说历史原型,还是值得分析一下。

  • 原型一:宋太祖第四子赵德芳

在杨家将的评书、戏剧中,直接挑明了“八贤王”就是赵德芳。这个赵德芳确有其人,他是赵匡胤第四子。而且据说在“斧声烛影”之前,太祖所召见之人其实就是赵德芳,赵光义使了手段,将其阻拦下来。这个确实有可能,因为宋皇后无子,赵德芳寄养于宋皇后膝下,这是有立储意向的。但除了这个历史疑点之外,赵德芳并没有什么事迹值得流传于世的,而且23岁时就早早去世,说他是八贤王原型不甚妥当。

  • 原型二:宋太祖第二子赵德昭

明代有一部小说叫《北宋志传》,其中的“八贤王”名为赵德昭。这个赵德昭也确有其人,他是赵匡胤的第二子,但因赵匡胤长子夭折,说他是嫡长也不为过。但这个嫡长子却在太祖时期一直未封王,反倒是赵光义继位后,封他为京兆尹,武功郡王,位列宰相之上。

后来,赵光义攻打辽国时战败,混乱之中消失在战场上。大臣们以为他被杀了,于是商量拥立赵德昭为帝。但正说着,赵光义完好无损的寻了回来,此事也就作罢。回国后,那些立下战功的大臣迟迟未得封赏,赵德昭就出面为这些人请赏,尤其是在战场上拥立他的。赵光义则回了“等你做了皇帝再赏也不迟啊”。这话将赵德昭吓得不轻,回到家中便自刎而死了。从这个***能够看出,赵德昭其实跟“八贤王”的胸怀气魄差太远了,作为原型亦不妥当。

  • 原型三:宋太宗长子赵元佐

在另一部明代***《杨家府演义》中,“八贤王”则名叫赵德崇,这是赵光义长子赵元佐的原名。他是赵光义想要培养的接班人,但当赵光义之弟赵廷美被勾陷谋反后,赵光义便将赵廷美罢官,并贬至房州。此时赵元佐就为叔父求情辩解,但并未改变赵光义的决定,就因这件事,赵元佐受到精神刺激,从此成了疯子,没事就点火烧房子玩,这才未后来的宋真宗提供了继承大统的机会。奇怪的是,赵元佐在赵光义去世后,精神好转,而且活得60多岁,算是闲散王爷里较为长寿的。显然一个疯子不可能是八贤王的人物原型。

  • 原型四:宋太宗第八子赵元俨

在《三侠五义》中,“八贤王”的身份是宋真宗第八子,但名字叫“赵德芳”。这虽然有些张冠李戴,但不妨看看真实的太宗第八子赵元俨!这个赵元俨深得赵光义喜欢,《宋史》说他“广颡丰颐,严毅不可犯”,而且特别孝顺,但显有政治作为。宋真宗去世后,刘娥听政,赵元俨装病,闭门写字,直到仁宗亲政后,他才时不时的关心国事,但也从未干政。综合来看,从德行上能够与“八贤王”相匹配的,也就赵元俨最合适了,且排行老八,但经历上的差距又出入太大。

综上来看,文学作品里的“八贤王”应该不是以某一特定历史人物为原型,而是综合北宋政治之后的内心期许。这种期许中,含有对“斧声烛影”的疑问,因此以太祖、太宗两脉子孙大做文章,寄希望于***回归太祖一脉,或者是受到重用。这符合明朝靖难后的社会背景,也符合塞王内迁的现实情况。而重塑王爷形象,也是对北宋王爷毫无作为的一种讽刺,寄希望于当时的王爷门不只安于享受荣华富贵,而是参与国政,监督***,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