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战争历史 > 正文

战争的大后方

  1. 为什么打仗兵力越到后面兵力越来越多?

什么打仗兵力越到后面兵力越来越多?

王耀武第二绥靖区主力11万人在济南战役中全军覆灭后,华野在徐州的当面之敌只有邱清泉、黄百韬和李弥三个机动兵团,加上担负守备任务的两个绥靖区和剿总直属部队,拢共也就30来万人。所以粟裕决心以毫发无损的华野“打援集团”为主力,一鼓作气再吃掉黄百韬第七兵团,然后全***入休整,这就是“小淮海”的战役构想。

济南战前华东野战军总兵力为32万人,由于攻城集团有一定伤亡起义部队和“解放战士”的改造来不及完成,所以粟裕准备实施“小淮海”作战***时,是按手头现有的30万兵力计算的。也就是说,在淮海战役正式打响之前,双方在交战区域的兵力都只有30几万,谁也不曾料想到后来会出现百万以上的大军厮杀。

最先加码的是敌人,当时中原野战军负责围歼郑州之敌彻底荡平中原地区,并没有第一时间加入徐蚌战场的打算。然而根据南京方面的命令,原驻郑州的孙元良第十六兵团8万人突然弃城,以最快的速度向徐州靠拢,如此就产生两个结果:第一是徐州之敌兵力增多,达到了45万以上;第二是中野主力15万人暂时没有了打击目标,与华野联合作战成为可能。

战争的大后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场小的局部冲突发展全面战争,双方投入的兵力当然越来越多!因为双方都想赢得这场战争从而获得各种利益!所以战争越是到后期越输不起。例如秦赵两国的长平之战,前期两国君主都没打算打一场全面战争。秦国只是想拿回属于自己的城池,顺便教训一下赵国。赵国方面不愿意就这么轻易的将已经纳入囊中的城池拱手相让!打算跟秦国较量一下。后来大家都知道本该是一场局部冲突升级为两国生死存亡的战役了!对于双方而言输了就意味着国破家亡

盛世古董,乱世黄金,物以稀为贵!

如果不***思索,一般会认为随着战争的进行,士兵死亡军队会是递减,不会是递增,但现实恰恰相反,这是因为没有考虑士兵的增量,是的,总人数是在递减,但到最后你会发现全民皆兵,这是战争改变了社会的优先次序,当战争爆发,国家会以军事为第一要级,所有事情都将服务于战争,而士兵是最基本,也是最稀缺的资源,所以士兵的基数就是国家优先珍视和发展的!

战争的大后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从最早的几万到抗日战争结束达到上百万,再到解放战争结束更是达到了五百万之巨,这就是战争改变了社会的优先次序。随着战争的结束,需求的改变,开始了百万大裁军!

再比如二战的发起者德国,因为德国是以一国挑世界,随着战争的消耗,优秀士兵的不断消亡,最后出现了娃娃兵,这就是战争带来的需求,当士兵是战争不可或缺的稀缺***时,领导者就会改变社会的优先次序,从而改变社会结构,让确保战争胜利的主体士兵达到胜利的条件,所以战争结束时,士兵是最大化的,然后随着战争的结束,社会以建设为主,开始裁军,开始维持正常的军队数量,在一个合理区间内。周而复始,如此反复!

当有一天,士兵的数量不在是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因素时,战争的需求就会发生改变,到那时,情况可能就变了,我相信这一天为时不远了!

战争的大后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战争初期投入的都是国家常备军力,随着战争规模持续升级,兵力的投入和消耗在不断的增加。此时国家会动员预备役部队和民兵武装,投入到战争当中去。就像当年德国入侵苏联,但让德国人感到困惑的是,怎么苏联红军越打越多?其实当时的苏联***就是动员了大量的预备役部队,投入到战争当中去,使得德军感觉苏联红军越打越多。

第一:众所周知,维持一支庞大的常备军是一件非常烧钱的事情,单单是士兵每天吃掉的口粮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前苏联为什么会解体,很大一个原因就在于长年维持着一支庞大的常备军,维持着数量庞大的核武库和装备库,每年的军费开支竟占到GDP总量的15%,硬生生把经济拖垮了。

因此在开战之前,除非各国之间矛盾特别尖锐,随时准备开打,否则普遍都不会保持一支规模过大的常备军存在,到快要开打了,才会开始进行战争动员动用预备役,比如中国的民兵、美国的国民警卫队,实际上都是预备役。

第二:战争动员。在开战之前,国家就会进行战争动员,进行经济、政治、军事、民生等全方位的管制动员,将和平经济转入战时经济轨道,除了征调现役的预备役进行战争训练,同时也会动员大批平民百姓参军。

尤其是当交战双方战况过于胶着的时候,哪一方能够迅速高效进行战争动员,就有更加丰厚的战争底蕴,能够赢得最终的胜利。当初德国入侵苏联就是因为太顺风顺水,所以没有进行完全的战争动员,而苏联前后征召了2760万人参军,其中还有100万妇女,为赢得战争奠定了基础。

所以打仗兵力越到后面兵力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