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帝王将相 > 正文

盛唐帝王将相是谁

  1. 陕西才子佳人,帝王将相特别多,说说你们当地的新发现的墓葬吧?
  2. 初唐四杰是哪几个人?

陕西才子佳人帝王将相特别多,说说你们当地的新发现墓葬吧?

感谢邀请

同意(王朝的废墟)的观点,很多墓葬发掘因为安考虑到文物安全等原因并未对外公开。

陕西历史上有名的墓葬就属于汉陵和唐陵。根据古代的丧葬制度,当朝的将相在死了以后,会安葬在先皇的陵墓周围,意味着在另一个世界也还是要忠君,侍奉皇帝的。

盛唐帝王将相是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而古代很多有名的才子佳人,将相死后,其墓葬虽有记载但是已不能找到确切位置。如果新发现的高等级墓葬一经公开,可能连带着很多墓葬的安全就不好保护了。

不妥之处请见谅。

陕西,特别是西安这个地方,只要有城市建设,开工挖出个把墓的事情基本上每天都会发生的。不过既然题主问了,我就说一个最新发现,又对外公开(很多墓葬发掘因为安考虑到文物安全等原因并未对外公开),还算比较有分量的墓葬吧。

盛唐帝王将相是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座墓位于西安建筑大学华清校区,也就是在六月底的时候,为了配合学校的建设,西安市考古研究院在这里清理出了一批墓葬,却出乎意料的在网络上引起了狂欢。“上课的心情如上坟原来是有历史渊源的”,“我们上的不是学是坟”,“西安的高校都是古墓派”,一时间段子横飞。

而就在上个月底,这块区域内传来了重大的发现——考古工作者在这里清理出了一座带有石椁的初唐时期的墓葬。要知道石椁这种葬具在唐代,只有非常高等级的贵族才有资格享用,目前中国已知的唐代石椁也没有超过30个。

盛唐帝王将相是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考古专家们以为自己挖到什么人物的时候,一方墓志的出现算是泼了大家一盆冷水。这位叫苏孝斌的墓主人并不是什么达官显贵,仅仅只是一个县令,用专家们的话说,这应该是目前发现的使用石椁这种葬具的地位最低的人了,僭越的程度比当年发现的那个从三品的秦守一还夸张。

至于苏晓斌为什么会享受这样超高待遇呢?根据对墓志的初步释读,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她的夫人出身渤海高氏,地位显贵,孙孝斌是沾了夫人的光。二是孙孝斌当县令的芳池县,唐代曾在那里设置羁縻州管辖内附的党项人,可能墓主人管理得当,所以得到了皇室的特许。

目前我知道的也就这么多了,可能几个月或者几年后,详细的发掘简报就会出来,到时候就会知道他僭越的真正原因了。

另外据我所知,陕西省院和西安市院今年都在考古这块憋着大招呢,或许某一天题主看新闻的时候,就会看到陕西又有了什么重***现了。

初唐四杰是哪几个人

“初唐四杰”是唐初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他们在力图改变齐梁以来浮靡诗风中,所作诗文虽未脱尽绮丽习气的影响,但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亦较清峻,初具雄伟气势,对唐代文学风气的转变起了一定作用

《旧唐书、杨炯传》称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內称为王杨卢骆,亦号“四杰”。

【初唐四杰】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唐代初年著名文学家。少时即才华横溢,年十七,应举及第,在文坛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他的诗能突破宫体诗的束缚,开拓新诗题材的新领域,其文以《滕王阁序》最为著名,文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成为后世传诵的名句。有《王子安集》。

杨炯(650——693),华阴人。十岁举神童,待制弘文馆。上元三年(676)应制举登科,补校书郎。永淳元年(682)为太子詹事司直,充崇文馆学士,垂拱元年(685)坐从父弟神让累,出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与宋之问同直习艺馆。如意元年(692)出为盈川令。世称“杨盈川”。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为人恃才倨傲,为政苛酷。其诗擅长五律,写边塞征战生活,寄寓功业抱负,气势昂扬,风格豪放。

卢照邻(634——686),字升之,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人。弱冠为邓王府典签。龙朔末(663)为益州新都尉。后由蜀入洛,染风疾。上元元年(674)入太白山服饵中毒,风疾转笃。后转少室山中之东龙门山,再徙阳翟县茨山。武后垂拱二年(686)前后,自投颍水而卒。其诗擅长七言歌行,创偶句赋体,上下蝉联,四句一转韵等,对七言古诗发展有重要贡献。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为“初唐四杰”,称“王杨卢骆”。

骆宾王(627——684),字观光,婺州义乌人。七岁能诗。显庆时为道王府属,闲居齐鲁十馀年后赴京对策中式,任奉礼郎兼东台详正学士,因事被谪,从军西域,奉使入蜀。又历任武功主簿,明堂主簿,长安主簿,迁侍御史,被诬下狱,出为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随徐敬业起兵讨武后,为檄传天下指斥其罪。兵败被杀(一说逃亡为僧)。其诗长于七言歌行,对唐代七言古诗的发展颇有影响,五律亦有佳作。为“初唐四杰”之一。

初唐四杰指的是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四人,简称“王杨卢骆”。

所谓初唐,一般说的是唐朝建国至唐玄宗先天元年之间。“王杨卢骆”活动于唐高宗和武则天后期。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幼年就非常聪明,六岁便能作文,且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王勃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代表作有《滕王阁序》等。

杨炯(650年--693年),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杨炯自幼聪明博学,九岁时就应童子举及第。杨炯的诗以五言见长,多边塞征战诗篇。主要作品有《从军行》、《战 城南》等。


卢照邻(约637年--约689年),字升之,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年少时即 博学能文。卢照邻在诗歌骈文上都有造诣,以歌行体为佳。代表作有《长安古意》、《十五夜观灯》等。

骆宾王(约619年--约6***年),字观光,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他七岁能诗,有“神童”之称。骆宾王辞***华胆,格律谨严,尤擅长七言歌行。主要作品有《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帝京篇》、《畴昔篇》等。

唐代初期,唐太宗喜欢宫体诗,他写的诗秉承齐梁之风,多为风花雪月之作,受其影响,大臣上官仪开创了“绮错婉媚”的“上官体”诗风。这种诗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但题材多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比较空泛,是一种典型的宫廷诗风。

“王杨卢骆”四人反对这种***诗风的流行,他们以实际行动从形式到内容给诗歌注入了新的活力,把诗歌从狭窄的宫廷、亭台、楼阁带向了喧闹的市井、苍凉的大漠、壮丽的山河。他们在唐诗的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后人所说的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从他们开始定型。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四人都是年少成名、才华横溢的诗人,可惜命运多舛,英年早逝。虽然他们在世间只是匆匆过客,却留下了大量传世之作,人们会以一种敬仰的心态去品、去思、去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应该是初唐四杰吧!初唐四杰指的是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

初唐四杰,原并非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后遂主要用以评其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