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帝王将相 > 正文

帝王将相书籍,帝王将相书籍有哪些

  1. 有什么历史类书籍推荐?

什么历史类书籍推荐

太常见的书就不提了,说几个小众些但个人读后认为非常好的。

1、张宏杰的《简读中国史》,《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2、李***的《秦迷》

帝王将相书籍,帝王将相书籍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施展的《枢纽》

4、《BBC世界史》

5、田余庆的《东晋门阀政治

帝王将相书籍,帝王将相书籍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6、吴军的《文明之光》

7《蒋介石与现代中国

8、《高卢战记》

帝王将相书籍,帝王将相书籍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9、《蒙古帝国史》

很高兴能给你推荐书籍。

史书首先要培养兴趣,所以建议您先看一些既通俗易懂又不太过于泛泛而谈的书籍。我不知道您喜欢的是中国古代史,还是近代史,又或者是世界史,我就先给您普及中国古代史的书目啦。如果您还有需要我可以补充推荐。

我们从入门、过度、深入、专业研究这四个方面来说说看什么书。

1、入门阶段

什么《中华上下五千年》这类普及类的书籍就不用看了,我推荐您看朱绍侯先生的《中国古代史》这个是大学的历史教材,既比较全面,又不是那么深奥,所以适合入门的人看,还有傅乐成先生的《中国通史》,也相对通俗易懂。这时候就是为了培养兴趣和积累基本的历史学素养。

2、过度阶段

这时我们已经有了基本的历史素养,可以接触一些更加深奥一点的书籍了,这时候我推荐您看看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这两本书是半白话文半文言文的形式,可能有点历练人。但是对你阅读史籍有很大的作用,也能不断提高你对历史的认知能力,所以,坚持看下去。

3、在深入阶段

这个时候,您可以开始看古代的历史典籍了,如果您看不懂文言文,就买文言文和白话文对照的,不要只买白话文的,这样对你的提高没有什么好处。书籍就看史记资治通鉴二十四史这些正统的历史书籍啦。看完这些,您已经看遍了中华五年年的历史,博古通今,已然是以个历史***了。

4、专业研究阶段

你已经是一个熟读古今、满腹经纶的历史学***了,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开始自己的专业研究了,加入自己的研究观点了。这个时候要看的书,就是一些历史大家关于史学的研究了,比如陈寅恪先生的《唐代政治史论述稿》顾颉刚先生的《古史辩自序》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之得失》等比较专业的、在某一领域有突出贡献的研究,如果您学到了这个地步,我就已经没有资格再给您推荐书籍了,因为您已经在我无法企及的高度啦。

最后,看书因人而异,什么样的书、什么样的看法能让您舒服,并且能学到东西,您就怎么样来看,以上只是我个人的推荐,希望能对您有帮助。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如有错误请指出,欢迎讨论,谢谢您的阅读

图片均来自网络,侵权删。

1、《东晋门阀政治》

2、《中国上下五千年》

3、《战国歧途》

4丶《史记》

5、《非常之人:20人的历史时刻》

6、《二十四史》

7、《苦难辉煌》

8、《三国两晋超有趣》

9、《春秋战国超好看

10、《明朝那些事儿》

我是电影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如下这些,都是不错的历史类书籍:

1. 钱穆:《国史大纲》

2. 吕思勉:《中国通史》

3. 傅乐成:《中国通史》

4.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5. (日)内藤湖南:《中国史通论》

6. (日)宫崎市定:《宫崎市定中国史》

7. (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推荐一本钱穆***的小册子《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一共180页,相比动辄四五百页的大头书来说,阅读起来较为轻松,一天10页左右,15天就搞定了。虽然是小册子,但信息量却不小,里面有很多钱穆***对于历史制度的独到思考和心得,阅读这种书犹如当面聆听***教诲和观点,十分难得。

钱穆先生在序言中写到,“就历史经验论,任何一制度,绝不能有利而无弊。任何一制度,亦绝不能历久而不变”,“我们若不着重本身人事,专求模仿别人制度,结果别人制度势必追随他们的人事而变,我们也还得追随而变,那是何等的愚蠢”。

先生这本书写于1955年,当时的历史背景比较复杂。世界对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争论异常激烈,先生以上述论断给出了自己的辩证客观的思考。试想,我们长达2000多年的帝制时代,一朝又一朝传下去,如果没有一个能够协调各个阶层利益的制度,如何能长久?所以,先生以制度均有利有弊,来呼吁冷静客观看待不同社会形态,不可全盘否定一方,而全盘接受另一方。

同时,先生还倡导,即使是学习别人的体制,依然要进行“本土化”,以适应我们国家自己的实际情况。这又是多么深刻的判断?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形成的各种符合我国国情的理论创新,不正是印证这一论断么?制度须与人事相合,诚哉斯言。

钱穆先生的这本小册字语言平实质朴,但又充满哲理与思辨。如第45页,先生讲到中国传统政治具备通融性,“往往每一制度,都留有活动变通的余地,不肯死杀规定,斩绝断制”。这句话初读异常朴实,但细品之下,确实金玉良言。当代我们的社会治理体制不也正是留有余地,预备好腾挪回旋的余地么?例如,本次两会,我们第一次取消了GDP考核,但进一步加强稳就业等“六稳”重大民生问题。不正是我们制度的灵活性,以适应现实的需要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