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帝王将相 > 正文

帝王将相变土丘

  1. 坟,墓,冢,陵都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不同?

坟,墓,冢,陵都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不同?

题目中坟、墓、冢、陵描述的都是安葬逝者的地方,既是相同的意思又为何***用了四个不同的字呢?这就要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了,老祖宗根据葬主生前的社会地位以及埋葬形式的差异,将逝者安息之地进行了分类,也就有了坟、墓、冢、陵的差别。

下面纵横就具体的来说说坟、墓、冢、陵吧!

将逝者埋入土中,在其上面垒起高过平地的土包的葬法就是坟。起初***用这种葬法,是为了彰显葬主是含冤而死、死不瞑目的。著名的就是周武王讨伐商纣成功后,曾命人将名臣比干的坟加高,为一代忠臣被挖心而亡鸣不平。

帝王将相变土丘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发展到后来,坟成为了平民百姓间普遍使用的埋葬方式,失去了原本表达冤屈的意义。坟这种埋葬方式最省钱,不需要打造棺木、不需要立碑刻字,一张席子卷起来埋进挖好的坑里,上面堆个土包,方便日后祭奠。也正因如此,坟也就成了最底层贫苦大众的主要埋葬形式。

就是说,将逝者装殓在棺材中,再埋入挖好的坑穴中,埋土至与地面相平,不植树,没有任何标记。不过人们为了方便祭奠、记载生平,早早就有了立石碑,刻墓志铭的习俗。

墓字在古语中是太阳淹没在草丛中的意思,意味着逝者在黄昏时入土,与太阳一起消失,表明逝者走的很平静,没有委屈,所以墓是平的,不似坟垒有坟包。

帝王将相变土丘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古代,能***取墓这种葬法的,都是富庶人家。古代的风水宝地可能不收费,但是棺木和石碑都是要钱的。中国人的传统都是青睐优质的木材造棺材,像梓木、楠木,质地越好,价格越贵,那真是只有你出不起的价格,没有造不出来的好棺材,贫苦百姓一辈子的收入都买不起一副好一些棺木。石碑也很有讲头,石料的质地,工匠的手法,都影响着石碑的价格。像北魏年间石碑备受推崇,成了文人雅士的收藏品,价格斐然,更不是普通人能拥有的。就算是买块最廉价的石料请石匠刻上去也是要花银子的,穷人都消费不起啊!

冢的意思是高大气派的坟墓,但是不是有钱能将坟墓修的气派了就可以称为冢的,只有生前身份尊贵或者对国家有巨大贡献的逝者坟墓方可称为冢,冢中葬的一般都是王侯将相,再有就是保家卫国、战死沙场的勇士。

“坟,墓,冢,陵”这4个字在现代汉语中都有埋葬死者之处的意思,但它们在产生以后乃至等级礼制繁多的古代社会里,都有着特定的含义。   

帝王将相变土丘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坟”本意是土堆,最早在屈原的《九章》中有“等大坟以远望兮”的句子,也引申出大堤的意思,在《诗经》中有“遵彼汝坟,伐其条枚”之语。后来才有今日坟墓的意思。

现代已多用火葬,但以前的人推崇入土为安,人死以后把棺木埋在地下,盖一个小土包在上面使其不平,那就是坟,在“坟”、“墓”分开的时候,不平于地面的坟也指主人身蒙冤屈心怀不平而死。   

“墓”则是平的坟墓,本义是上古期间掘塘穴葬棺木,盖土推平,不植树者称墓。

与“坟”的不同在于:“坟”有土堆的意思,而“墓”没有,且坟高而墓低。《礼记》“古者墓而不坟”一语,郑玄有注:“墓谓兆域,今之封茔也”。墓从莫,莫字意为日在草丛中,引申为黄昏之意;死者随太阳一起隐没,不垒坟包,表示墓主是正常死亡,落叶归根。但这样平平的没有标记,所以会立上木碑,后来为了保存时间更久远也用石碑代替木碑。   

“坟”、“墓”两字的关系就和“姓”“氏”两字一样,来源和本意不同,最早的用法也有所不同,但现在大多时候都放在一起组成一个双音节词,指代一个整体的意思,用法上也经常通用。

虽然具体什么时候“坟”、“墓”开始用尚有争议,但大体上在汉代封土、土堆开始流行以后,两者就开始通称了。   

而“冢”,在古汉语中即有“高大的坟墓”的意思,引申出形容大的、地位高的;还指山顶,如《山海经》有注:“冢者,神鬼之所居也”;也指嫡长,如“冢嫡欲废夺,骨肉相忧疑”。可见这个字是相对显得重大、有身份的。

原本高大的墓葬也不是一般人能建造的,所以冢的主人多是身份高或是有重大贡献的,或是家世显赫的,如王侯将相,或是为国捐躯的战士。

由此,战死沙场的人用衣物代替损毁或失踪的尸身下葬后,墓葬会被称为衣冠冢,这是因为作出了较大的贡献;杜甫“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中,青冢的主人正是汉宫作为“公主”出嫁的王昭君,其身份和贡献也说明这点。

“陵”则来路显赫,字形从阜从夌,阜,大土山;夌,攀越,可以代指大土山,“如山如阜,如冈如陵(《诗·小雅·天保》)”,而合起来是“攀越大土山”的意思,引申为“登上、升”义。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汉字或者是词语,一词多义比比皆是,而且不仅如此,汉字和词语在不同的时期,还具有着一定的差别。甚至两个字连起来读,和它分开来读,都拥有着相差巨大甚至完全不一样的意思。

当然,这并不奇怪,中华文化长达五千年历史,汉字词语的含义发生变化也是必然的事。今天要带大家了解的,就是“坟、墓、冢、陵”的真正含义,这4个字拥有着相同的大致含义,他们都是死者去世以后居住的地方。但是,把它们分开来看理解,每个词都有着不同的意思。

坟墓

首先要讲的第1个字就是“坟”,一般来说“坟墓”二字是连用的,然而,“坟”和“墓”都有着不同的含义。《礼记》中有记载“土之高者为之坟。”

所以,真正的坟,其实是指在地面隆起的土堆。而且这个坟在古时候还有一个特殊含义,之所以要在埋葬棺材的上面堆起这样一个常见的圆锥形的土包,是为了表达此人心中有未平的冤屈。

当然,随着时间的变化,这层含义早已经消失,现在的“坟”只是单纯的表示有土堆的坟头。

坟、墓、冢、陵,有一点相同,都是死人住的地方,但在字意和应用上又有差别。

严格来说,坟和墓在字意上是有区别的。古人“穴地为墓,筑土为坟”,意思是地下埋葬棺椁的地方叫墓,地面上堆起的锥形黄土叫坟,但后来这种区别被模糊了。

中国最早的汉字字典、东汉著名史学家、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所著《说文解字》,明确解释说“坟,墓也”,这说明在中国古代大多数时期,坟和墓的字意完全相同,可以互相替代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比如“坟墓”。

坟和墓的区别主要是,坟常用作口语,墓则更书面化,比如坟头、坟地是典型的口语,墓地、墓碑、墓穴则较书面化,再比如祭奠先祖的习俗,口语说“上坟”,书面语说“扫墓”。

冢和坟墓、意思相近,本质相同,但通常冢的规模更大、规格更高、占地更多,可以理解为“更高更大更豪的坟墓”。

冢不是一般人能建造的,通常只有有身份、有地位的王侯将相、豪门贵族才能建造。普通人家哪怕很有钱,他们的坟墓也不被称为冢,因为缺乏社会地位和身份。另外,一些身份特殊、名气很大的人,即便他不是什么王侯将相,出于尊重他的坟墓也被叫做冢。

冢含有一种纪念意义,有些找不到尸身的死者,人们会用他们生前的衣物代替死者葬入墓穴,以示纪念,这种墓被称为“衣冠冢”,却从不叫“衣冠坟”、“衣冠墓”。

人分三六九等,帝王是最高级别的人,他们的一切都与众不同,连死了都只能叫“崩”,不能叫“死”,他们死后的坟墓被称为“陵”,不叫“坟”、“墓”,因为大多依山而建,所以也叫山陵,而其他人的坟墓不能叫陵,否则就是僭越礼制,后果十分严重。

帝王陵通常规模巨大,气势磅礴,造价昂贵,是帝王至高无上的象征,很多帝王在生前甚至活得好好的,就开始兴建自己的山陵,一建就是十几几十年,比如秦始皇陵

历朝历代的帝王陵大多都有名号,所以史料有时用陵号指代某位皇帝清朝用景陵指代康熙皇帝玄烨,用裕陵指代乾隆皇帝弘历,其他朝代的情况也大体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