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帝王将相 > 正文

霸王帝王将相出仕

  1. 五代十国冯道,为什么能游刃有余的经历十位皇帝,始终担任将相三公职位?
  2. 南梁梁武帝萧衍,英明一世,为什么晚年如此凄凉呢?

五代十国冯道,为什么能游刃有余的经历十位皇帝,始终担任将相三公职位?

冯道为什么能游刃有余,历仕四朝、辅佐十帝,成为朝廷不倒翁,我觉得主要有三点原因。

冯道主要活跃在中原地区,中原地区以五代为主,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冯道真正出仕在后唐,辅佐后唐明宗李嗣源,被拜为宰相,十四年后,后唐灭亡。

霸王帝王将相出仕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建立后晋,十二年后,后晋也灭亡。

石敬瑭手下大将刘知远建立后汉,三年后灭亡。

刘知远手下大将郭威建立后周,这是冯道最后出仕的王朝

霸王帝王将相出仕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把做官当作一个职业而不是信仰,同时不以名节作为做官的束缚而解脱了精神,并在这种心理支撑下活得潇潇洒洒的,历代以来,无人能比过冯道。用简单的话来说,冯道是个职业政治家,他既不为做忠臣而捆住自己的手脚,也不为名节而束缚了自己的才华,故能历四朝、八姓、十帝,始终担任三公职位而游刃有余,有滋有味。

无论谁当皇帝,冯道都应对自如,把官做得风生水起,人称“官场不倒翁”。因此,许多人拿名节说事,给予他很多批评和咒骂,欧阳修说他“不知廉耻”,司马光说他“奸臣之尤”。

不过,司马光虽然骂冯道“奸臣之尤”,但也理解五代时期皇朝更迭频繁下的做官之难,倘若都来殉节,皇帝轮番换,恐怕会不断出现集体大***的“奇观”,所以司马光提出了一个“智士”标准,即:“邦有道则见,邦无道则隐,或灭迹山林,或***下僚。”这给士大夫“守节”提供了一个权宜之法,也就是两条道路:要么归隐山林,要么做个小官。然则,乱世之中,又有几人能真正实现“灭迹山林”?在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时代,皇帝要你负责大政,岂能容你“***下僚”?

霸王帝王将相出仕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代史学家葛剑雄在分析冯道时,提出过第三条道路:“以人类的最高利益和当地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前提,不顾个人的毁誉,打破狭隘的国家民族、宗教观念,以政治家的智慧和技巧来调和矛盾、弥合创伤,寻求实现和平和恢复的途径。”他说冯道走的就是这第三条道路,虽然他没有走得很好。

唐末五代那一段时期,“城头变幻大王旗”,许多人选择的都是这“第三条道路”,赵匡胤“陈桥兵变”当上皇帝后,朝廷上下几乎全是后周***原班人马,便能佐证。窃以为,这“第三条道路”,简单概括起来,就是忠事不忠主。

宋初有个大臣叫王易简,他于后梁乾化中举进士,后唐时任中书舍人,后晋时任御史中丞,后周时任历礼部、刑部、兵部尚书,后以太子少保致仕。降宋后,加官少傅,荣贵一生。他曾在一次归隐后写过《拜拾遗辞官归隐作》一诗,诗曰:“汩没朝班愧不才,谁能低折向尘埃。青山得去且归去,官职有来还自来。”这首诗,基本反映了当时一部分士大夫阶层对于入仕做官的看法,忠事不忠主,也成了许多人对待改朝换代的态度。

所以,冯道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人。当然,这种深入,不能因忠奸、名节这些俗套的陈腐观念为束缚,要从职能理念入手。其实,中国历史之所以反复走回头路,就是所谓忠臣名节思想作怪,如果多一些冯道这种坦然的职业政治家,中国历史可能要单纯干净得多。

这个跟冯道所处的时代有关系。

第一,那是一个武夫争霸的时代,冯道是一个文人,本身没有什么竞争性。

第二,他虽然是宰相,但其实不是真正的执政,不是皇帝的亲信,干得久了,基本上成为一种祥瑞之类的东西(虽然供职的公司很快仆街)。第三,他本人是个厚道人,在民间官场的评价都不错,基本没有政敌。

这些原因综合在一起,使得他就像一个吉祥物一样,任何新朝代,包括辽国皇帝都不会跟他为难,而愿意把他抬出来当门面使用。

当然,做到这一点也是不容易,比如一个人混官场没有政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冯道是怎么做到的呢?

他自己写了一本书,叫《荣枯鉴》,就是专门讲自己的生存之道。

这里面有什么老司机级的技巧呢?

别的不用多介绍,只说里面的一句话:人微不诤,才庸不荐。

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个人本性低微,就不要跟他争吵对错。

南梁梁武帝萧衍,英明一世,为什么晚年如此凄凉呢?

个人观点,欢迎纠错和补充

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梁武帝萧衍对皇族和官员太宽纵,对百姓太严厉。朱元璋评价“元以宽纵失天下”。对梁也适用。

举两个例子。梁武帝的弟弟临川王萧宏,放***搜刮民财,仅用来收藏宝物的大仓库就近100间,导致大量百姓失业破产。梁武帝发现后只说了句:小日子过的不错。就放过萧宏了。

另一个是他的儿子萧正德,养了一群土匪专门拦路抢劫,***放火。萧衍充耳不闻,后来萧正德反梁逃入北魏,在北魏的待遇不好,又回到了梁,梁武帝居然没有责罚,反而恢复了他的爵位。另外说一下,萧正德是侯景之乱中,侯景的合伙人,也是饿死梁武帝的凶手之一。

第二,过度宣传佛教。大量修建寺庙,劳民伤财。这点其实没什么,搞建设,可以拉动内需。主要,佛教这个东西吧,在盛世,和平大一统的朝代,大力宣传,还可以愚民,降低人的欲望和反抗,消磨血性,牧民如羊,有利于统治和剥削。但是南北朝是乱世,需要激发人的血性,群狼林立的乱世,突然出现一头羊,不灭都没天理。不求当下,只求来世,侯景之乱,能大量裹挟百姓,佛教盛行可以背一部分的锅。

第三,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梁武帝是个君子,至少对待手下官员的时候是个君子。对降臣侯景也是如此,要啥给啥,十分的宽纵,想用诚心感动侯景,以至于侯景的实力迅速膨胀。而侯景却是一个小人,人称坡脚狼王,在北魏六镇尔虞我诈的环境中生活的时间太长,对任何人都充满了戒心。梁武帝无条件的对他好,使他不安,好像觉得梁武帝对他有所图。加上实力膨胀,发动了叛乱。

最后一点,前期牛的人,如果活的时间长了,就会变得固执,认为他一切都是对的,不在接受别人的不同意见,梁武帝如此,后来的唐明皇李隆基也是如此。

南朝宋齐梁陈,自420年,刘宋取代东晋,到589年,隋文帝灭南陈,一百七十余年间,南梁萧衍在位四十七年,时间最长,比立国23年的南齐还要长一倍。这位皇帝,才华横溢,为“竟陵八友”之一,千赋百诗,名篇不少,可是其晚年竟然饿死宫中,究竟为何?

前期算得上文成武功,唯独老了之后开始作死,尤其是信了佛教,前后四次出家当和尚,老哥,您可是位皇帝啊。他在位期间,政治算得上清明,为人和善,对百姓也很好,对自己的后辈,也是爱护有加,能帮就帮,像北方的元灏来哭一场,就命陈庆之北上助其复国,实在一个慈祥可爱的老人。

可是慈祥有时候也不是好事,尤其是这种皇族。547年,北齐神武帝高欢旧病复发,因而去世,其手下大将侯景与其子高澄不和,遂于是年正月投西魏,宇文泰不容,转投南梁。

梁武帝很是高兴,封其为河南王、大将军。然而这竟然是南梁的祸事。

侯景此人,胡人出身,奸诈无比,但又极富谋略,先是领了豫州牧,废租税,把民心收上来,接着勾连梁武帝养子,并跟梁武帝要军粮等作战用具,慈祥的老人压根没想到这人会造反,笑呵呵的给了他,把诸多朝臣的奏折扔到一边,而这些奏折无一例外,写的都是侯景造反。

不久,侯景以八千人搅动南朝,四十年不见刀兵的南梁,无一人能够抵挡。(陈庆之早已去世)

自横江过,占据***石,取故孰,进慈湖,南朝危矣!

当时尚有羊侃,于台城稍稍抵抗,十二月,羊侃去世,侯景破台城,可怜梁武帝饿死宫中。

说白了,梁武帝身死国灭,就是自己作的。

最明显的就是他有个老婆是东昏侯萧宝卷的妃子,他接手后七个月,生子萧综,明眼人都知道这是萧宝卷的种,但人萧衍就是当成自己亲儿子,待遇可好,甚至于后来萧综叛国,他还整天念叨着,经常派人去见他,希望他重新回到自己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