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人物 > 正文

对近代历史人物的评价,对近代历史人物的评价2000字

  1. 如何评价梁启超先生?

如何评价梁启超先生

作为后学,不敢妄评梁启超这样的***级人物。但可以肯定的是,梁任公的学识和人品,是很多同时代的人都难以匹敌的。梁启超先生懵懂之际便跟随祖父学习,到八岁时已经开始学习撰文,九岁便已文***飞扬,十七岁时便中举人。

梁启超的成绩,是许多同龄人都难以企及的。不过,他却始终都很谦虚,论功名来讲,康有为是略低于梁启超的,可梁启超却谦卑地拜康有为做老师,接受和推崇其维新思想,这在当时也被传为一段佳话。

对近代历史人物的评价,对近代历史人物的评价2000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至于学识,我想如今许多的文史专家终其一生也很难取得像梁启超一样的成绩。在此也不打算再多言。之前读书时,见到了一段关于梁启超晚年的“医疗事故”,通过这件事,却也反映出了梁启超的人品与胸怀。

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身患肾病,到当时的协和医院就诊。可是,在手术过程中,主刀医生却误把梁启超健康的肾脏给割掉了,从而导致梁启超病情急速恶化,难以救治。可是,梁启超却坚持不做声张,将此事隐瞒下来。

对近代历史人物的评价,对近代历史人物的评价2000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究其原因,是因为梁启超在留学期间,认识到了当时西医的先进性,因而力主提倡西医。不过,人们接受新事物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当时不少人都持怀疑态度。试想,如果此时公众得知医院的西医将梁启超健康的肾脏割掉,后果可想而知。

对近代历史人物的评价,对近代历史人物的评价2000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所以,梁启超决定甘愿接受这一惨痛的误诊,至死都未对外声张。后人在评述这段历史时,无不感慨。甚至有人拿梁启超和有类似境遇的胡适做对比:

他偏偏是个奔波劳碌一生,墙头草般周旋于维新、保皇、立宪、共和各派,政治军事文教都有所涉及,到头来看似所获无几、却至死不失拳拳之心的人。他可能有过错误,甚至在现在看来很荒唐的想法,但正如那个时代很多人一样,毕生都在探索着一条国富民强的路。还有,撇开国家大事不谈,这厮也是个大儒兼教育专家,九子皆才俊。

“梁启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提的有些难度,因为要说清楚“梁启超”是很费功夫的,只能简单的、笼统的介绍一下!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水子、哀时客、自由斋主人等。清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领䄂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师从“康有为”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



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学子发动了“公车上书”运动,同时著有<变法通议>为运动作前期宣传。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这时的“梁启超”由于变法的失败,政治思想逐渐向保守派偏离;是公认的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流亡日本后在很多著作中继续推广“诗界革命”成为君主立宪领导者!



在辛亥革命之后,在为“袁世凯”***作高级幕僚,并担任司法总长。在“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中给予严词抨击后加入“段祺端”***,极枳倡导“新文化”运动。“梁启超”文字浅显流畅,对重大时亊问题有着独到的阐述,文章即有感性又有很大的鼓动性;大胆的抨击封建专制和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大力宣扬。由此;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间有着很大的感染力。



在日本时曾与“孙中山”等革命人士有过密切接触,但是“梁启超”的思想与革命派格格不入并坚持改良立场,扩大保皇派的影响,为改良活动“摇旗呐喊”民国元年(1912)年,“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时,为了博得“袁世凯”的信任,“梁启超”对此大加吹捧,先后组建了“民主党、进步党”成为民国初期唯一能与“国民党”对抗的大党!因而得到了“袁世凯”的赏识,护国运动以后,特别是“袁世凯”死后,“梁启超”深深陷入了北洋军阀的内部纷争之中。



民国六年(1917)年,经过支持“段祺瑞”***,游走于“张勋、黎元洪”之间,成为北洋***的重要内阁成员,卦上了财政总长的头衔,全力为“段祺瑞”张目。同年九月,“孙中山”发动了***战争,自此;“梁启超”结束了他的从政生涯。后从亊教育活动并主张传统文化。民国十八年(1929年1月19日),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终年56岁,,,<梁思成>为<梁启超>长子。DⅰXiaojU晓居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以最知名的学者,在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他都有著述,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有大量的学术著作。 梁启超早年潜心研究学问,幼年时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他从小就聪明过人, 11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被誉为“岭南奇才”。18岁拜读于康有为门下,接受当时主流思想,即君主立宪。

当立宪派和革命党人在广州论战的时候,他创办报纸学刊,敢于执笔抨击权威,到各地讲演,世人都认为他有大才,袁世凯,孙中山都钦佩他,想把他纳入麾下。 从古代的典章古籍到当今热门的君主立宪,从君主立宪到共和革命。他一直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当他看到他的老师康有为还在为君主立宪鼓吹的时候,他就知道他的老师已落伍了,他毅然离开康有为支持革命。 晚年梁启超回到国内,从事教育。任清***学研究院导师。 梁的学生遍布天下,如蔡锷,徐志摩,蒋百里等。

他七个子女思成、思永等后来都成为那个时代的杰出人才。一批国内他的辛勤培育分不开的,他非常关注着儿女成长的每一阶段,从早期幼教,到学校教育,到他们出国留学,再到学成回国、谈婚论嫁、就业择业,子女人生的整个过程都不会游离梁启超的视线。在全程关注的同时他又注意对子女的教育进行全面培养,在其引领下,子女们个个都得到了全面发展。

梁启超是晚晴至民国时期为数不多的没有污点的思想家,他最大的成就乃开启民智,阐述民主共和。 梁启超的思想灵活,紧跟时代潮流,由最初的维新变法到保皇再当支持民主共和,梁启超的思想在不断进步。而康有为,至死保皇派。一直以大清国的遗民自居,但,大清国的遗民并不好当,因为那时民智开化,民主观念已深入人心,易树敌颇多。 梁启超的成就,主要有三个方面政治,学术,文章。此三事,皆有大创见,大突破。但未竟之业,未完之论,不确之言,自我否定也很多。 无论政治、学术还是文章,他都有忧天下之心。这种关怀,是数千年来知识分子所共通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王夫之、黄宗羲即是。他于其三者皆可见赤子之心。这份赤子之心,借由天才的文笔和厚积多年的学识,能够轻易感染很多人。 情怀用于文章,或可气盛言宜。用之于学术,有能继绝学,开新面之得,又有以论代史,一叶障目之失。

梁启超的学说,满纸新论,择其一点可,作大文章,惜其文章都未能尽成,学说也就不能确立。规模既宏,偏颇亦多,任***内共仰,他的只言片语,都有人信奉和辩驳,都能成一家之言,常人去学,必是语无伦次,岂不荒诞。 自然,我们钦佩梁启超的才华和国学功底,对中国文明世界潮流,乃至政治社会,常常有很多洞见,但是学术体系的建立,不仅需要核心概念,还需要艰苦地建构和弥缝,需要沉下心来,步步为营,最终开宗立派。梁启超则天纵奇才,只顾把一个一个的疑问、判断、观点抛给后人,于己则“得其趣”,于学术则十分可惜。 梁启超深知中国民众帝王情结已深入骨髓,他的退而求其次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诚然,梁启超的虚君共和制设想仅仅只是一种政体优化的选择,而非中国政体进化的图式。事实上,梁启超对自己的虚君共和理念都没有可实现的信心。因为他看到当时国人对当时的清室非常失望,而且还有一种厌恶情绪。这一政体形式乃是很多国家的最低政治要求,却在梁氏的法学著作中成为吾国一种可望不可及的愿景。在梁氏看来,就国家的管治而言,功利主义无疑比儒家的仁政更接地气。从这个层面看,梁氏的焦虑,他对革命暴力的防范与愤恨,以及对虚君共和制的不自信,都体现了梁氏的深思远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