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帝王将相 > 正文

对话帝王将相京剧

  1. 京剧讲究字正腔圆,为什么听不懂词呢?

京剧讲究字正腔圆,为什么听不懂词呢?

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很多人都认为,京剧不是应该用北京话演唱的嘛,不管什么腔调,音拉的有多长,既然讲究字正腔圆,那么为什么我们大部分人还是听不懂呢?

实际上,京剧并非是北京话演唱,它是在中州韵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以普通话为主体,又保留了某些古音,吸收了湖北安徽、江苏等省份的方言,相互融合而成的语言。

京剧的念白分为京白和韵白两种,京白是用北京话,韵白则是中州韵,不了解中州韵的,可以在网上搜一下京剧老生王佩瑜在《朗读者》这个节目中,用韵白朗诵《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视频

我们会发现,京剧的韵白跟普通话那是差远了,就连我们熟知的诗词,到了韵白那里,也显得很陌生,有时候不看字幕都不知道朗诵到哪了,更何况在唱段中。所以我们才会听不懂京剧,听不懂戏词。

其实戏曲界有不少剧种的语言都是***用中州韵,原因无他,中州韵是明朝的官方语言,也就是明朝的普通话,许多在那个时候产生的剧种,都用中州韵作为基础,再结合地方方言当作戏曲语言。

对话帝王将相京剧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而京剧是由徽剧、汉剧、梆子、昆曲等许多剧种相互碰撞而成的,其主要载体是徽剧和汉剧,在清代湖北和安徽虽然不是同一区域,但在地理位置上离得很近,因此徽剧汉剧也都是用中州韵演唱。

尤其是徽剧,京剧形成后,很多唱腔、程式、板式等都是照搬徽剧的,四大徽班很多知名艺人也成了京剧起源的创始人。他们也大都沿袭着徽剧的特色,而中州韵作为徽剧的语言也被保留了下来。

所以京剧虽然讲究字正腔圆,但它的字和腔指的是中州韵,如果大家对于中州韵不熟悉的话,听起来还是很吃力的。如果大家想听普通话版本的剧种,不妨听听黄梅戏,近些年黄梅戏改革,有不少剧目已经改成了普通话版本,还是可以听听看的。

首先,要了解京剧的语言学特点。京剧中的音韵一般来说是“中州韵”(接近河南方言,来源于各种梆子)掺杂“湖广韵”(接近湖北方言,来源于汉剧),还有一些古代汉语的痕迹。

对话帝王将相京剧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和普通话的发音不大同,比如“南”字在唱腔中处理成第四声,就是来自于河南方言,而“黄”字在唱腔中处理成第三声,就是从湖北方言来的。古代汉语的痕迹包括上口字(典型的是韵母u和i的处理:u绝大多数时候发v的音——如“书信”读作“shv1xin4”,i在有些声母后不加介音e——比如“飞”字读作"fi1"),尖团字(比如“情”字读作“cing2”)等等。

  另外京剧还有一些所谓的“水词”,比如“马能行”“听开怀”“说从头”等等,这词意义上就等于“马”“听”“说”这些简单的词语,只是为了节奏感凑字数,或是为了凑韵脚才这么说的。要掌握这些规律只能靠慢慢积累,听多了自然而然就能反应上来了。

京剧是我们国家的国粹,是一个集大成的曲种,吸收各曲目之长,之后形成了具有自己风格的剧种。京剧其实就是乾隆时期,为了给乾隆老爷子庆生,其中有一批来自江苏、安徽一带的由徽商资助的戏班,立足在北京城,以三庆班为首的一批班子来到北京,这一唱,算是出了名了,然后不断地经过改良,一代一代的艺人们吸收各曲种之长处,形成了一种以西皮和二黄为主的调子,那时候京剧的班子还不知道自己叫什么,一个北京的班子到上海来演出,当时,上海人在现场看过这些北京班子演戏,然后把戏班子演的戏定名为京戏,这就是后来我们的京剧,所以,京剧这个剧种是在北京形成,在上海定名。

对话帝王将相京剧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京剧的传承是一代又代人口传心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可是传承到今天为什么它从200年前的流行音乐又变成了当今小众艺术了呢?

首先我们要说京剧的美,京剧的大气和它里面蕴含的知识文化以及唱念做打中所显示出来的中华民族最为大的情怀。一个东西流传了200多年,到现今还在流传,一定是有它本身的艺术魅力所存在的。那么多人,至今都在喜欢它,说明它本身的魅力是我们无法用言语来企及的。

京剧讲究字正腔圆,很多人觉得听不懂。其实怎么会听不懂呢,京剧所用的是湖广音中州韵,湖广音就是湖北以及周边一带的音,中州韵就是今天讲的陕西山西河南交界的这一带。这个语言对京剧的形成是有非常重大的影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第一代的大部分京剧艺人祖籍来自于湖北陕西安徽江苏一带。

那么今天大家为什么觉得听不懂呢?因为现在大家都习惯讲普通话,而普通话普及是从幼儿园就开始的,小学生们从小都说普通话,长大了自然而然对这种方言有所陌生,而京剧所用的这种地方语言其实跟普通话有很大的关联性,它相较于其他的方言,其实是最接近普通话的一种方言了。我们只要多听就会听懂。

京剧的节奏也并不是大家所想的那么慢,王珮瑜瑜在湖南卫视天天向上的节目中,老板总结京剧节奏的几句话就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废话不说。如果要唱很慢的节奏,或者浓重的笔墨在演这段戏,他节奏慢,便于抒发感情,这就叫二黄慢班。而西皮快板,往往长篇大论,但节奏很快地就把事说完了。而很多述说距离的剧目也可以说是两三步就万水千山。

京剧之所以听很多人听不懂也在于现在缺乏有效的传播,是因为现在我们没有了过去听京剧的大环境了,所以就很需要和依赖人的传播与媒体网络以及各种现代手段的传播。

所以现在好多人应该觉得听的懂京剧才是一件时髦又好玩的事情,如果还在纠结于听不懂就放弃听的人,那是因为你连听都没有听,就惧怕于京剧的难而自动知难而退了。

作为现在的我们,应该放下那些外国的艺术,不要过分崇拜于外国的艺术形式,应该多多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多多了解我们的国粹。

我觉得你不用不好意思,不止你一个人有这感觉,有这感觉很正常。我们来试着分析一下。

首先,不止听京剧,咱们就是听歌手唱歌,这可完全是标准的普通话吧,第一次听或者不熟悉的情况下,不也是有些字听不清楚么?京剧与歌曲,它的伴奏音乐的重音会掩盖唱词,我们欣赏音乐旋律时耳朵也会分神,所以不可能完全听清楚唱词。当演员清唱的时候,或者你熟悉了唱词的时候是不是会好许多呢?

其次,我们回到京剧本身,京剧虽是国粹,但它是由昆曲、徽剧以及汉剧等地方戏曲杂烩演变而来,发声方法有汲取地方方言的部分,比如京剧向昆曲学习,创造了上口字。如《三家店》秦琼唱词:“眼见得红日坠落在西山后”,这里的“日”字按照北京音或我们普通话来唱,发“ri”音,而京剧唱腔要发“ri i”的音来唱。还有“舍不得老娘白了头”的“白”要发“be”音。而且,京剧到了北京后还加了很多北京方言与发音,有些唱词唱出来,对于不熟悉京剧的人来讲确实就是含混不清。

所以,我们不要纠结听不清唱词,这很正常,只要多听、多看,多研究,熟悉了就好。再者说了,京剧段子就那么些,其实对于它的内容与唱词,我们很多戏迷早就烂熟于心,我们为什么还要频繁地去听去看它呢?这就是因为我们欣赏戏曲,唱词部分也不是主要的,我们去听听它的唱腔韵味,看看它的程式与舞美设计,去追追角儿,何尝不也是一种享受?


京剧不是原来就发源于北京。目前所说的京剧起源,是从乾隆皇帝过80大寿的时候,江南的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进京贺寿,后来就留在了北京开始的,以后结合其他的一些剧种,形成了今天的京剧前身。

大家想,作为南方戏的徽剧。它的演唱语言,北京人怎么能听习惯呢?因为戏台上的唱念,也是一种接近方言的语言。


京剧是由徽剧和汉剧以及昆曲组成,过去俗称乱弹皮黄,那么经常听到这样的话,京剧讲究字正腔圆。既然这样,为什么很多人说听不懂呢?因为今天这个社会流行的是,以北京话为基础的普通话。而舞台上的京剧,他说的是韵白,基本上是湖光音中州韵。

湖广音就是以今天武汉地区范围为语言版本的一种戏曲用方言。那么中州韵呢,实际就是过去的河南官话。也就是宋代的普通话。他接近河南话,但又不是,戏台上的语言是保留了很多方言古音以及地方语音的一种新语言。在今天人们普遍说普通话,对这种介于方言的戏曲语言,如果不去学习,也比较难懂。

戏曲里所要求的字正腔圆,是要求演唱者在熟悉和运用湖广音中州韵的基础上的字正腔圆,只要是符合那就是字正,不符合那就是不正,不正腔也不会圆。当然随着京剧的发展,流派出现以后,还出现了很多的现象,比如说有的时候唱腔中,也会根据唱腔的优美程度会把北京音,运用到唱腔里。

还有一种就是京白,比如说《坐宫》这出戏,铁镜公主念的就是京白,京白的基础就是北京话,当然不是现在的普通话是老北京音。这也是京剧的一种白口。

所以说,一般戏台上所谓的字正腔圆,就是只要你符合湖广音,中州韵和京音的规范,就算字正腔圆。所以他所说的字正腔圆,并不要求听着的人一定能懂,因为它不是普通话。他只是戏曲类的一种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