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人物 > 正文

清代历史人物黄有才

  1. 清朝有哪些名臣?

清朝有哪些名臣

清朝名臣众多,但要挑出来一些典型,真得衡量和对比,有一个相对合理的标准,下一番功夫。清朝自1644入关建政,我们就从这一年开始算起。

一般来说,名臣具备以下几种要素:开疆拓土、治世襄赞、乱世救国、总理一方、中兴之力等,不一而足。而传统对于治世名臣的要求,至少是科甲正途,九品十八级大致位列上三等。治世出能臣,乱世出权臣,而都属于名臣范围内。

但是由于清代的特殊性,一些旗人的功名通过捐纳等方式获得,加上高层所谓“骑射为本”,对满人此条件就不能太苛刻了。他们虽然没有功名,也对朝廷作出了很大贡献。另外,开国诸臣中许多也没有功名,这是特殊情况。
清朝前期,在文臣武将的任用方面,实行满汉双轨的方针,而且满人在国家***中保持绝对控制力,汉臣大多只有虚衔,并无实权。到了道光之后,汉族大臣开始崛起,满汉格局发生了质变。满汉名臣的变动,也是清代国力与旗人蜕化的侧面反映。顺治到康熙年间有:多尔衮、范文程、洪承畴、班布尔善、索尼、明珠、索额图、鳌拜、纳兰明珠、张廷玉、周培公、施琅、姚启圣、刘墉、曹寅,于成龙、李光地等。

清代历史人物黄有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雍正到嘉庆年间有:怡亲王胤祥、隆科多、鄂尔泰、田文镜、李卫、年羹尧、岳钟琪、刘统勋、阿桂、傅恒、福康安、和珅、纪晓岚等。

道光之后有:僧格林沁、奕昕、林则徐左宗棠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彭玉麟、胡林翼、陈廷敬、荣禄、翁同龢、袁世凯等人。

走马观花,列举以上。当然,有些名臣的声望属于后世建构而在当时地位不彰的,名实不符的,比如纪晓岚、林则徐等人。

清代历史人物黄有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林则徐和关天培在鸦片战争前的禁烟活动大家都耳熟能详,今天也讲一个比较容易忽略的人物——邓廷桢。

新航路开辟后,原先只能通过陆路贸易的东西各国开始通过海上进行进一步的大规模贸易,一直秉持海外贸易的英国通过新航路的开辟迅速在全球建立了商业贸易路线。在新航路开辟前中国就以丝绸、茶叶、瓷器闻名于欧洲,因此在打通东方航路后,英国便迫不及待的与中国进行贸易,但由于清朝的锁国政策,以及自产自足的小农经济,因此英国原先想通过与中国的贸易从而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的目的不但没有达到,反而造成了巨额的贸易逆差以及大量的白银外流。长期的贸易逆差显示让大英帝国是无法接受的,因此1773年,英国确立了以鸦片打开中国市场的政策,并由东印度公司全权负责。

民众在吸食***

清代历史人物黄有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经过数十年的对华***输出,很快英国由逆差转为顺差,长期的白银外流对经济发展造成的潜在威胁,清廷无疑也注意到了,且由于国民长期吸食***,不光造成体质下降,更有甚者为筹集***款***乱法,直至家破人亡。因此,清廷内部开始出现禁烟声音,并开始在广东地区实现禁烟。邓廷桢(1776年—1846年),字嶰筠,江苏南京人。官至安徽巡抚、两广总督。时清廷出现禁烟之策时,其为两广总督,在得到上谕及自己亲眼目睹***对社会带来的危害后,由原先对***的“弛禁”转为严禁,由于禁烟的严厉,很快损害的英国的利益,随后,英国在华的***头子义律组织走私***,并组织部分英舰船及英军在广东沿海地区借巡查之名威胁清朝。邓廷桢随即着手整顿海防,并同水师提督关天培“五分昼夜,加劲巡查”,以防英寇侵扰。道光十八年(1838年),随着***危害被清廷所重视,道光皇帝任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最为泛滥及传播交易的源头广州,在闻林则徐赴广州禁烟后,邓廷桢随即上书道光帝“共失血诚,俾袪大患”请求协助林则徐禁烟。二人在广州累计查获***两百三十七万斤***,并在虎门当众销毁,此次销烟一举彰显了清廷禁烟的决心。

邓廷桢

虎门销烟后的同时,邓、林二人也认识到了东南沿海地区的海防松弛,积极的对广州沿海的防务进行整顿,1840年,邓廷桢调任闽浙总督,由于福建浙江地区无论是在武器还是军事基础设施都因年久失修十分落后,邓廷桢立即着手购买洋炮四十门,在海滩筑以海防大炮,并且为保护渔商船以及巡查海面以防***的走私,招募水勇组建海上巡查船。至六月,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军进逼厦门,以战舰为先锋,要求通商,被邓廷桢组建的“长列炮台”予以重创,败走。

谢邀,名臣也包括忠臣和奸臣,著名的忠臣有刘统勋、纳兰明珠、索额图家族等数不胜数,这种忠是建立在对皇权的忠诚上的。奸臣有鳌拜、和珅,鳌拜最后觊觎皇权,和珅倒是拍马屁拍得响,对皇权倒是没有生活二心。

感谢文化你我他的邀请,迟答为歉。题目很简单,但清朝名臣举不枚举,先有纪晓岚、后有晚清四大名臣,若光了说,那些在清任职的传教士,是否可算是名臣?因此,作为受邀者,自己惶恐答题不周,所以仅挑选其中一位我所熟悉之人,简单介绍。

李鸿章是卖国贼吗?我想、一定程度是的,毕竟近代的屈辱条约,大多数都是他签的字。但这难道不是因为国中已无人吗?

年少投身曾国藩,可以说是找了个好老师

1861年解太平军上海之围,开始在清***崭露头角;

1865年,洋务运动,将垂垂老矣的清***又维持了整整50年;

1871年,签下《中日修好条约》的他,不知道这是他屈辱后半生的开始;

1894年,苦心经营多年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老人的心几乎想随之而去,但更大的折磨接踵而至;

1895年,73岁的他走进了日本马关的春帆楼,无论怎么求情,伊藤博文寸步不让。四天之后,回到宾馆之前他遇刺,流着血叫道“此血可以报国矣!”

回到谈判桌,裹着白纱布的他几乎是就是在买菜一样一步步讨价“再减2000万两吧,就作为老夫回国的旅费吧!

1895年4月17日,带着“生不再踏上日本国土”的誓言,老人带着一身的疲惫和颗耻辱的砂弹启程回国,却在国内得到的是骂声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