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帝王将相 > 正文

帝王将相 唐代诗人

  1. 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有多少?你知道都有谁?
  2. 济南历史上有哪些名臣将相?
  3. “文襄”左宗棠与“文忠”李鸿章, 谁的谥号规格更高?

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有多少?你知道都有谁?

李白,李商隐,李颀,李益,李贺,杜甫杜牧,杜审言。杜秋娘,白居易,张久龄,张继,张藉,张祜,王勃,王维,王之涣,王昌龄,王湾,刘禹锡,刘长卿,孟浩然,孟郊,元稹,元结,钱起,戴叔伦,骆宾王,宋之问,沈佺期,陈子昂,贺知章,崔颢,韦应物,卢纶,韩愈,柳宗元。贾岛等等。

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孟浩然,王维,贺知章,李商隐,韩愈,孟郊,刘禹锡,刘长卿,柳宗元,温庭筠,岑参,李益,许浑,韦应物,王昌龄,王建,李贺,李煜,元稹,骆宾王,张九龄,王勃,高适,陈子昂,皮日休,宋之问,薛涛,王之涣,张若虚,黄巢,

大唐是诗的时代,唐代有多少诗人呢?

帝王将相 唐代诗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唐诗鉴赏辞典》中,收录了唐代194位诗人,1105首诗作。在《全唐诗库》则总共收录了唐代2529位诗人的诗作共计42863首。

唐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这些诗人只流传下来的其中一部分,还有许多诗作都是“无名氏"所作,也就是说不知道作者是谁。

唐朝近300年间,诞生了一大批诗人,第一位,杜甫(712年~770年)他共留下1300多首诗歌,儒家思想在杜甫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因此,他被称为“诗圣"。杜甫对后世影响力极大,如,白居易,元稹,李商隐。到宋代的,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再到近现代的鲁迅,闻一多,梁启超等等。

帝王将相 唐代诗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二位,李白(701年~762年)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气势恢宏,奔放洒脱,给后世留下了许多精品,影响十分广泛。

第三位,王维(701年~761年)。第四位,白居易(772年~846年)。第五位,李商隐(813年~858年)。第六位,元稹(779年~831年)。第七位,杜牧(803年~852年)。第八位,刘禹锡(772年~842年)。第九位,王昌龄(698年~757年)。第十位,李贺(791年~817年)等等!


唐代著名诗人有:李白,杜甫,孟浩然,张九龄,王昌龄,韦应物,柳宗元,白居易,韩愈,李商隐,王维,李隆基,王勃,骆宾王,刘禹锡,杜牧,崔颢,王之涣,贾岛,贺之章,王昌龄,岑参,张继,刘禹锡等。

帝王将相 唐代诗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王朝,朝庭把开科取仕,选拔人才的关注点,放在了诗歌水平的高低,所以,更多应试的考生,把诗歌水平的高低做为了科举投入的首选。据说光是出名诗人达2500多人,享有盛名的60多位。从皇帝大臣,无不以诗歌的水平高低而倍受赞誉。其中,尤以李白、杜甫分别享有《诗仙》和《诗圣》而名贯古今。除李、杜两人,孟浩然、王昌龄、刘禹熙、柳宗元、韩愈、骆宾王、元稹、杜牧、李商隐、贺知章、陈子昂、王之焕、王维、张九龄、韦应物、卢纶、白居易、李绅、岑参、李益、裴迪、……等等。

济南历史上有哪些名臣将相

房玄龄

房玄龄,唐初著名的政治家宰相,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房玄龄出生于官宦之家,十八岁举进士,后来投靠李世民,成为李世民重要的谋士,并参加了对李世民意义非凡的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即位后,担任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司空等职,被封为梁国公。历史上,房玄龄与杜如晦齐名。因为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处事决断,被称为“房谋杜断”。

辛弃疾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他不仅是豪放派诗人,也是南宋著名的将领。辛弃疾生于金国,年少时便目睹了***在金人统治下的悲惨生活,因此一直有恢复中原的志向。辛弃疾二十一岁时参加了由耿京领导起义军。后来归宋,曾担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但是由于政见和主和派不同,多次起起落落。辛弃疾于开禧三年病逝,年六十八。辛弃疾不仅留下了六百多首诗词,也留下了许多政论文章,如《美芹十论》、《九议》等

秦琼

秦琼,字叔宝,隋末唐初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秦琼曾先后在来护儿、张须陀、裴仁基、李密、王世充帐下任职,后在王世充处与程咬金共同投奔李唐。之后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最终统一天下。生前官至左武卫大将军、翼国公,贞观十二年秦琼病逝。

段志玄

段志玄,名雄,字志玄,唐朝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段志玄早年和父亲客居太原,后来李渊起兵时,隶属于李世民部下,为平定天下立下了战功。曾参加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登基后,升任左骁卫大将军,封为樊国公。之后又先后升任右卫大将军、镇军大将军,于贞观十六年病逝。

“文襄”左宗棠与“文忠”李鸿章, 谁的谥号规格更高?

在大清只有翰林出身者才有,“文”,字谥号,不是翰林出身不授予,左宗棠三次落榜,连个进士都不是,照理左宗棠不该授予。好在慈禧太后看再左宗棠劳苦功高的份上,赐予他进士出身,才又机会获得“文襄”谥号

因此李鸿章的“文忠”谥号,高于左宗棠的“文襄”谥号

谥号比较特殊,是我国古代独有的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的行为事迹而给予的评价。这就代表着谥号有着盖棺定论的作用,谁能得美谥,谁会得恶谥,都是大有学问的。

清随明制,在谥号上也基本沿袭了明代。简单来讲有拟谥、议谥、定谥和赐谥四个步骤,首先是礼部上奏请旨,由皇帝批准后交给内阁,或者是由皇帝下旨,总之这拟谥和议谥的决定权都在黄寺身上,官员是否能得谥号,得什么谥号,都得皇帝说了算。虽然有内阁议谥的过程,但因为都要凭皇帝喜好,所以几乎是同时进行的。

当然谥号准确到哪一个字,皇帝不会是亲自查的,所以会交给内阁会选定好几个谥号交给皇帝,皇帝中意哪个谥号,就会在哪个上面盖上御印。这也就是定谥。这个过程也会有例外,如大学士福敏逝世,乾隆下旨评价了福敏品行学问等,之后内阁就揣度旨意,对应福敏曾任大学士为“文”,旨意中的“品行端严”为“端”,所以拟谥文端。最终乾隆果然在众多备选谥号中,选择了文端。定谥结束后就是最后的赐谥了,清代的赐谥主要是以上谕的形式颁布,内容包括介绍得谥者的生平功绩,取消生前处分,赐予谥号及其他赏赐等等。

在清代大臣中的谥字中,忠排在第一位,有危身奉上的谥解。像左宗棠和李鸿章的“文”,虽排在了忠、孝、纯、诚的后面,但“文”在诸臣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在清代诸臣中最看重的是“文正”,因为像古代的圣君贤臣死后都谥为“文”,使得“文”字具有一种特殊的声誉。另一方面“正”虽排名不靠前,但“文正”二字和宋朝道学相向,整个清朝也只有八个人获得“文正的”谥号,这八个人都是文官,出身翰林,更重要的是都当过帝师。

再来看一下李鸿章的“忠”和左宗棠的“襄”,前面说了忠是最高的标准了,按照常理来说李鸿章的谥号比左宗棠的要高,可是“襄”虽然排名不高,甚至垫底,有“辟地有德、因事有功”的谥解。

可是在晚清时期,又对“襄”字颇为看重。“咸丰三年,祁文端公面奉上谕,文武大臣或阵亡,或军营病故,武功未成者,均不得拟用‘襄’字。”这样一来“襄”的身价就提上去了,内阁在拟谥“襄”字时十分谨慎,从这时再到清末,也只有左宗棠和张之洞两个有文武之功的才得到“文襄”谥号。左宗棠获得“文襄”谥号时已可与“文正”媲美,所以其“文襄”同样可比拟“文忠”,甚至还要高于“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