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人物 > 正文

评价历史人物李鸿章,评价历史人物李鸿章200字

  1. 李鸿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有人骂,也有人夸?
  2. 如何评价李鸿章的历史地位和贡献?或者说对其一生如何评价?

李鸿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有人骂,也有人夸?

这个能臣干吏不报国而忠君,签订马关辛丑条约丧权辱国。他是合肥宰相路有冻死骨,他是"剿匪"英雄***无数。中国近代史上的丑恶与屈辱都与其有关。早已经定性的汉奸却要立功臣牌坊,险恶用心路人皆知。

说有人骂李鸿章。倒不说骂慈禧太后,骂封建帝制,骂朝庭***,关闭国门,一固步自封,资源不能互补,中国文化互不相通,试想外国没有的东西买也不给,支援也不给,物资互换也不搞,才出现八国联***燒园明圆。可笑的是欧洲工业革命发明蒸汽机,革新派引进火车在北平试用,慈禧坐上火车,鸣笛时发出尖叫声害怕,问这是什么声音一个铁托托是什么幺怪,下面没人回答。从以后不坐火车,要坐船。

李鸿章在慈禧名下称之中堂大人,是一个得力干将,还是忠心主子。由于当时奸臣里应外合当道,他设想的东西不得实施,甲午海战失利,国力军力弱,无奈签订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

评价历史人物李鸿章,评价历史人物李鸿章200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条结论:落后就要挨打。

国历史是一部血与泪的的历史

这句话小平同志也告戒过…。

评价历史人物李鸿章,评价历史人物李鸿章200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李鸿章是晚清著名能臣,是曾国藩先生的***,是洋务派典型的代表人物

李受恩师影响,一生操劳为国,搞实业,强军队,实践大于空想。手下有商业大亨盛宣怀、北洋军队创建者袁世凯,也正是拥有着“北洋大臣”等头衔与至高无上的权力,这也让他受到了更多的猜忌与排挤。

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水师提督含恨而死,李鸿章受命前往日本议和,于光绪二十三年签订《马关条约》,是其背负骂名的开始。谈判期间,李受日本激进分子的刺杀,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羞愧,减少了赔款。又在李鸿章的力争之下,使清朝***的赔损降到了最低,可仍然止不住国内不良文人的辱骂。

评价历史人物李鸿章,评价历史人物李鸿章200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光绪二十七年与八国联军签署的《马关条约》亦是如此,李鸿章本已赋闲在家养病,又临危受命。谈判桌上毫不畏惧与妥协,力争赔款最低。

从他签字的名字“肃”便可以看出,他代表的是清***,因为他的封号就是肃毅侯,而不是他个人。清朝的失败不能归咎于个人,是清******,但李鸿章绝对是能臣与忠臣。在一些不良文人的笔下与眼里,才使他背负如此骂名。当然,人无完人,但李鸿章对于国家,绝对是鞠躬尽瘁,只是太多的敌对势力导致了背负一生骂名,包括很多历史人物都是如此,留下一声叹息!


李鸿章在历史上其实是个人悲剧人物,要说错,错在他处于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李鸿章其人,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才干之人,深得曾国藩赏识,又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懂得落后就得挨打的道理,力排众议,建之了北洋海军。但是,当时清***从上到下已经烂到根子了。北洋舰队花的银子当然动了一些大臣的利益,有奸炸之辈就处处作梗,就连太后建园子就动用了四十万两军费,使得北洋舰队训练都成问题,再加上军官之间的尔虑我诈,致使甲午海战时没能拧成一根绳,连***都不足,用演习弹实战,战局可想而知。战败后又被当作替罪羊推动风口浪尖去谈判,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难到他不知道签订后自己的后果是遗臭万年,他知道,但他更知道别人去签更是丧权辱国,所以才与日本人寸步不让以至干被日方恼怒而受伤。所以说要承受如此的屈辱不是常人所能担当的,在当时历史环境和政治氛围,是多么悲愤与无奈。所以,落下骂名是肯定的,但其所做所为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所以有人夸。历史也是公正的,任何一个历史人物,功就是功,过就是过。

清朝那一帮把国家弄完蛋的领导班子,他还是股份比较大并且有话语权的那个宰相。清朝让国人成了亡国奴,成了八国联军肆意瓜分的鱼肉。签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自己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百姓民不聊生。不是他一个人的罪,但是他绝对是罪中一人。卖国贼一个,并且还是会为自己捞钱的那种。夸他的人也许是夸他的自保与敛财技能吧。

如何评价李鸿章的历史地位和贡献?或者说对其一生如何评价?

李鸿章为晚清权臣,在满汉中享有极高的地位,被慈禧太后视为左膀右臂,列强普遍称其为“东方俾斯麦”,日本伊藤博文也自称为李的学生。李鸿章一生仕途亨通,无论是剿捻打击作乱者,还是抗击侵略,或是自强维护统治,都有极高的功绩。李鸿章在晚清军政外交领域享有崇高的话语权,开展洋务更是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但以阶级观分析,李仍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他一切努力的中心只是维护封建统治,至于后世称其为卖国贼,则实在是不应背负的骂名,历史应该给予李鸿章以正确看待。李鸿章这样的人物,我们首先予以尊重,不轻易评价,不大言诋毁,一个毁誉参半的人,他的“罪名”有多大,他的功劳就有多大!

在我们过去的历史书里面,李鸿章一直是作为一个汉奸卖国贼的形象出现的,理由就是中国近代史上在李鸿章负责外交时期几乎所有不平等的卖国条约都是他签订的,但现在的历史书则有了改变,不在把李鸿章完全当成一个卖国贼了,这个变化实际上也是我们对历史人物评价的改变,从以前单纯的看结果来评价人变为全方面的去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了。

李鸿章是晚清时期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他在晚清中国备受列强欺辱的时代以一己之力开矿、炼铁、修路、办工厂等等,力图救亡图存、挽狂澜于既倒,但碍于当时的历史环境,虽然穷毕生之力办洋务、兴海军,其结果仍然是一个悲剧。

至于说李鸿章签订的那些卖国条约,试想一下当时不这样又能怎样呢?上层无能***,一个大臣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业无能为力啊!

李鸿章(1823年~1901年),字渐甫,号少荃,安徽合肥人。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他早年以翰林院编修身份回乡组织团练,对抗太平军。后入曾国藩幕府,受命在安徽组建淮军,并赴上海开辟东线战场。旋署江苏巡抚,攻占苏、常。太平天国失败后,他任两江总督,解体曾国藩镇压了捻军。1870年,任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常驻天津,主持对外交涉,成为办理“洋务”的领导人物。

在十九世纪下半期,李鸿章堪称是当时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引领风骚的佼佼者。他插足事务之多,涉及面之广,在同僚中罕有其匹。在政治上,他官居一品,先后任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一度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1896年~1898年),提出了“外需和戎,内需变法”的治国理念,以图适应“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经济方面,他热衷创办近代企业,晚清早期举办的四大军工企业中,他独占其三(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天津机器局)。

以后又扩展到民用工业领域,开办了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漠河金矿、天津电报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并力倡修建铁路 ;在文教方面,他重视“储才”,建议设“洋学局”,赞赏西方的教育制度,并建立了水师学堂、武备学堂、电报学堂和医学堂;在军事方面,他是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开拓者之一,曾先后创建了淮军和北洋海军两支近代化的武装部队;在外交方面,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起,他代表清***经办了一系列的对外交涉,几乎“无约不予”,绝大部分对华条约差不多都由他出面签订,以至在外国人眼中,李鸿章就是清***的化身。

梁启超的评价相对来说是比较客观的。他对李鸿章的总体评价是:“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他没有囿于政见和成见,而发出了“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的感叹!

时势造就英雄,英雄也造就时势。像李鸿章这样一个人,我不能说他不是英雄。然而,他只是时势所造就的英雄,却不是造就时势的英雄。时势所造就的英雄,都是寻常英雄。天下这么大,历史这么久,什么时候没有时势呢?所以读一部二十四史,像李鸿章这样的英雄,简直可以说是车载斗量。但是那些能造就时势的英雄,千年也难得一遇。这就是中国历史之所以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终不能大放异彩、震撼世界的原因。

历史学家评论霍光,惋惜他“不学无术”。我认为李鸿章之所以不能被称作非常之英雄,也是因为这四个字。李鸿章不了解国民的原理,不知晓世界发展的趋势,不知道政治的本原,处在十九世纪这个竞争进化的时代里,却希望用小修小补的方法来挽救国家、谋求发展,苟且偷安。

却不扩充国民的实力,将中国发展成世界上远近闻名的富强国家,而只是学习西方的一点皮毛,不求了解西方强大的根源,就自满自足起来,凭借着一点小聪明,想要和世界上的著名大政治家相抗衡,出让大的利益,却去争夺一些蝇头小利。如果不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怎能弥补得了这些问题呢?李鸿章晚年的种种失败,都是这个原因。

尽管这样,也不必过分责难于他,他毕竟不是个能造就时势的英雄。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难免被这个社会数千年所形成的思想、习俗、观念所羁绊,而不能自拔。无论是他同时代的人还是他的前人,没有一个能造时势的英雄可以引导他、辅佐他,同时代、同环境的人物已经是这个样子,停留在那个水平上,自然不能把责任都归在李鸿章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