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帝王将相 > 正文

刘震云帝王将相

  1. 怎么看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

怎么看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

世界上的人遍地都是,说得着的人千里难寻。《一句顶一万句》这本书讲的是朋友,不是高山流水遇知音那样的朋友,而是市井小民言谈相交的朋友。

刘震云先生是1***8年河南省高考文科状元,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一句顶一万句》这本书,是他迄今为止最为满意的一部作品。

刘震云帝王将相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本书被誉为一部中国式的“百年孤独”,众所周知,马尔克斯先生的《百年孤独》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一句顶一万句》能够赢得如此美誉,自然是一部很了不起的小说

那么这本书了不起在什么地方呢?

这本书的了不起之处在于,它讲述了一个关于“寻找和孤独”的故事。用句俗话来讲,就是“找呀找朋友”。

刘震云帝王将相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句顶一万句》分为上下两部。

上部“出延津记”:讲述了七十年前一位农民杨百顺,在寻找与人私奔的老婆吴香香的路上,走失了唯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巧玲,为了寻找巧玲,他不得不走出延津。

刘震云帝王将相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下部“回延津记”:讲述了七十年后巧玲的儿子爱国在寻找与人私奔的老婆庞丽娜的路上,为了寻找母亲生前的一句话,他一步步走向延津。

读了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结合生活实际、亲身经历:

中国人生来孤独。总是一句话找另一句话,说的着还好,说不着就吵。凡事总要一个人压另一个人一头,这一点在中国式婚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当真的吵起来,往往是占着理儿的那个人,爱讲理儿的那个人被气的一肚子火。因为吵着吵着,对方已经把一件事说成了另一件事,甚至说成了第三件事。

中国人吵架,大多数情况下,不是真的喜欢吵,爱吵架。而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自己的那一番道理和行为是合乎情理的,天经地义,无可厚非。而问题往往就出在这,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你挑我的刺,我揭你的短,互不相让。本来不占理儿的那一方,已经把一件事说成了另一件事,反倒越说自己越有理,越觉得自己堂堂正正。

细细想来,中国人的孤独感,仿佛发源于骨子里的失落,又好像是被后天所处的偏僻环境所感染的。吵架,好像可以暂时驱散这种孤独感。然而,单纯地吵一件事,好像又不太过瘾。于是,揭短、翻旧账,愣是把一池子清水搅浑了。好像拿话把对方压住了,无论在不在理儿上,只要说的对方沉默不语了,自己就舒坦了,自己就是对的。这一点尤其在农村,表现很明显。中国人,和人相处,无非就是说和吵。说不过就吵,吵起来谁先把谁说的无言了,貌似谁就赢了;用自己自以为是的说辞攻击对方,美其名曰:道德***。以此来寻找道德上的制高点,伺机赢得的几分精神上的优越感。“哦,我这样没错,你怎么能那样?”有意无意地贬低别人,显而易见地拔高自己。格局狭隘见识浅陋的一些中国农村人,潜意识里死死地崇尚和信奉这一“真理”,笃信不疑。

一句话找一句话,其实本不易。说的着,说不着,这一对矛盾也组成了世界的的一部分,也推动了这个社会的向前走着。找一个说的着人,共度一生,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人啊!

第一次读刘震云的作品,果然是中国式的《百年孤独》,名不虚传。

整部作品就是三个字“说的着” ,书里所有的夫妻都“说不着”,朋友也没有一直都“说的着”的。中国人不善于表达心中所想,羞于启齿,总在压抑自己的情绪,不表达就算了,还妄想别人能懂,不懂还跟自己置气,他怎么就不懂我呢?他应该要懂我才对!接着就容易有隔阂,矛盾。

人在世间,独生独死,独去独来,最了解自己的只能是自己,何况有时连自己也搞不懂自己。我认为灵魂伴侣应该是经过长时间的接触磨合的结果,你愿意讲,我愿意听,我们两人随着时间慢慢将彼此刻入骨髓里,这个前提就是——你愿意讲,我愿意听。



难吃的是屎,难寻的是人,聊得来的少有,且你们现在聊得来不代表以后你们都聊得来,现在聊不来说不准以后可以聊得来,环境心境不同,人也会随之改变,这也是为什么以前那么要好的朋友,就这么渐行渐远了,即使聚在一起,话不投机半句多,找不到从前的感觉了,因为你也不是从前的你。

最爱书里的一句话——“日子过得是以后,不是从前。”不要执着于过去的人事物,不管是以前悲伤的你还是快乐的你,那都已经流逝在时间里,不重要了,放过以前,活好现在。

既然人生原本寂寞孤独,要淡然处之,当然,如果可以找到你愿意讲,我愿意听的人共度一生,那就太好啦~ 希望牛爱国去北京可以找到章楚红,两个人在一起一辈子“说的着”,有一个好的结局。

走遍千山万水,只为一个说得着的人。

这是一部写出了如史诗般感觉的人生的奇作。

很早的时候就已经被一句顶一万句的书名所莫名地吸引了。也是与这本书有缘吧。其实也不是和这本书有缘,而是和书中所讲的故事有缘。其实也不是和书中所讲的故事有缘,而是和书中的每一个人的人生的感触有缘,感觉书中说的虽然是很多个人,但是感觉也是说出了自己。

世上千千万万人,能和自己说得着的人却屈指可数。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都只能在自己的脑中心中自己想,却无人可说,就像书中的喷空和走戏等等。所以,好不容易遇到一个说得着的人,主人公们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不远千里的寻找。

这本书跨越了好几代人,虽然生活的年代都不同,但是生活的状态却是惊人地相似。不过相似之外,后人终于还是有进步,进步就在于前人是逃离了伤心之地,没有回去,没有选择面对。而后人虽然也逃离过伤心之地,但是最终又回去了,选择了面对。所以,都是寻找,又有所不同。

“有些人用一辈子去学习,化解沟通的难题,为你我也可以,我的快乐与恐惧猜疑,很想都翻译成言语,带你进我心底,我们就像隔着一层玻璃,看得见却触不及,虽然我离你几毫米,你不会知道我有多着急,无心的坐视不理……”林忆莲的《词不达意》用来总结这部书倒挺合适,不过有一点是矛盾的:《词不达意》里主人并不追求一个说得着的伴侣,而《一句顶一万句》里主人都追求一个说得着的伴侣。

我想,好不容易遇到的说得着的人,虽然也并不能保证长久,因为一切都在变:“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但是我们本已孤独的人生总是会因为一个说得着的人而显得不那么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