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战争历史 > 正文

***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的含义

  1. 延边珲春“土字牌”的历史由来是什么?

延边珲春“土字牌”的历史由来是什么

到吉林延边州玩儿的时候,有个很出名的必去景点,叫做“一眼望三国”,也就是在防川村口岸远眺日本海的时候,能同时看到三个国家,说实话,看了之后心里挺堵得慌。

明明日本海就近在咫尺,似乎伸手可及,但却被活生生堵住,吉林在这儿没有出海口。

珲春作为边境城市,有很多的界碑,而其中有块非常有名却并不投入现实使用的界碑,也就是清朝留到现在的“土字碑”,这块看上去不起眼的石碑,背后却有非常沉重的过去。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的含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沙俄原本是东欧内陆的一个国家,跟咱们没什么联系,但在十七世纪之后,沙俄如同饕餮一般大规模对外拓张,由于向西受阻,沙俄选择向东方开拓。

清朝康熙年间,沙俄已染指黑龙江流域,但雅克萨之战后偃旗息鼓。

在《尼布楚条约》签订后,沙俄消停了很长一段时间,可随着清朝的衰落,情况生变。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的含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晚清时期,沙俄趁火打劫,道光年间沙俄再次进犯黑龙江流域建立殖民据点,最终迫使清廷签署了《瑷珲条约》,夺走了黑龙江以北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土字牌”是延边珲春地区传统的一种***玩法,起源于清朝末年。据传,当时珲春地区有一位姓土的人,他常常在家里和亲友们玩***,但是他玩牌时总是特别耐心,等待最好的机会。为了让他加快出牌速度,他的朋友们就给他起了个绰号“土猪子”,并将这种玩法称为“土字牌”。

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字牌”逐渐流传到了珲春地区的其他地方,成为当地人喜爱的一种***方式。现在,“土字牌”已经成为珲春地区的一项文化遗产,被广泛传承和发扬。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的含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土字牌”是位于我国边防城市延边珲春防川风景区里的一座界碑,它是整个风景区最核心的景点,也是中俄边界线的重要标志,每天都有无数游客千里迢迢的来到这里就为了看它一眼。

图|土字界牌

可能有人会疑惑,中国内地旅游业如此发达,一块界碑为何如此出名?国境线上界碑众多,为何唯独“土字牌”如此受欢迎?

因为它不仅是中俄两国的界线标志,在它的身上还承载着一段充满屈辱的历史,它是清政府懦弱***的见证者,也是侵略者刻在中华民族身上的一道伤疤。

那么它的身上到底发生过什么?接下来,让我们从土字牌的设立开始说起,来回忆那段充满悲伤的历史。

19世纪中叶,沙皇俄国趁着英法联军与清***爆发了鸦片战争之时,悍然出兵侵入我国黑龙江境内,一路侵占了黑龙江流域大片领土。

图|鸦片战争

并逼迫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割地条约,将黑龙江领域内的大片土地割让给了沙俄,使得中国领海因此截断,吉林也因此成了沿海而建却被称为内陆省的城市。

1861年,清***与沙俄经过谈判后,在乌苏里江口到图门江口处设立了八座界牌,其中土字牌原定设立于距离图门江口二十华里处。

但在设立过程中,清***负责勘界的官员成琦因为嫌弃路途太过遥远,居然放弃了清***设立土字牌的权利。

承蒙邀请,吉林省珲春市的防川村,位于中俄朝三国交界处,素有“鸡鸣闻三国,犬吠惊三疆”之称。“土字牌”就坐落在防川村中俄边界线的起点处。

“土字牌”曾作为中国与俄罗斯的国界标志之一,也是中俄边境线上的第一座界碑。碑高1.44米,宽0.5米,厚0.22米,为花岗岩质石碑。我方一面刻有汉字 “土字牌”,左侧竖刻有“光绪十二年四月立”八个小字,俄方一面刻俄文“T”。

“土字牌”的“土”并无汉语意义,而是俄文字母“T”音译过来的。1860年,沙俄以武力胁迫清***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此条约把乌苏里江以东四十四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强行划给沙俄,其中包括珲春辖境中的全部沿海地区及岛屿。为了明确条约规定的内容,在乌苏里江口至图们江口四百余公里的陆地边界上设立界牌。按照1860年《中俄北京续增条约》规定,“土字牌”本应立在距图们江入海口20华里处,但由于当时清***代表昏庸无能,以至于沙俄单方将“土字牌”立于距图们江口44华里的沙草峰一带。当时中俄勘界所立的界牌全为木制,由于年久失修,疏于管理,包括“土字牌”在内的许多界牌损毁严重。

1885年,清朝大臣吴大澂勘界时发现“土字牌”并未按规定位置所立,同时发现“珲春辖境处处与俄接壤”,“自珲春河源至图们江口五百余里,竟***牌一个”。经再三请奏,1886年五月,吴大澂会同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与俄勘界委员会主席、滨海省***巴拉诺夫等在俄罗斯进行谈判。在这次谈判中吴大澂指出“ 应照《条约》(《北京条约》)记文,由海口量准中国里二十里,即在江边补立“土”字牌,方可与《条约》相符。”而俄方代表却说海水倒灌之地为“海河”,除去海河20里,才算图们江口。此说法明显是为‘土’字牌立于44华里处找借口。吴大澂当即指出,“海口即江口”,“若论海水所灌,潮来时海水进口不止二十里,潮退时江水出口亦不止二十里。所谓江口者,总在海滩尽处,仍须照约由海口量准二十里方为妥治。”吴大澂据理力争,寸步不让,再三辩驳,最终双方达成协议。将“土字牌”树立在“沙草峰南越岭而下至正冈尽处”江岸地方,顺图们江至海口30华里,径直至海口27华里。1886年6月21日,吴大澂和巴拉诺夫等人亲至现场监立“土字牌”。虽然经过据理力争仍未能将“土字牌”立于距图们江口20华里处,但毕竟收复了不少失地。后人为了纪念吴大澂为捍卫国家领土而做出的努力,在“土字牌”的原立位置修建了吴大澂雕像供后人瞻仰。

1993年4月,中俄重新划定边界,规定在“土字牌”一侧设立了422号界标。至此,“土字牌”已经不再作为国界标志,而是作为历史文物永久的保留下来。1994年12月,“土字牌”被吉林省委、省***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3年10月又被确定为省级国防教育基地,2009年9月又进一步被确立为国家级国防教育基地。如今“土字牌”完全对外开放,供人参观,每年接待游客十多万人次。

“土字牌”作为中华民族荣辱兴衰史的见证者,既见证了近代中国忍受沙俄侵略的屈辱,又见证了中华民族顽强抵御外来侵略压迫的伟大民族精神。如今,作为国防教育基地,已先后开展了百余次以“参观边界历史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题的军地一堂课活动,共接待地方人士以及在校学生数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