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战争历史 > 正文

宋朝的历史战争

  1. 宋朝的对外战争,胜率高达70%,却为何一直被踩在地上摩擦?
  2. 北宋与西夏的“好水川之战”北宋为什么会战败?

宋朝的对外战争,胜率高达70%,却为何一直被踩在地上摩擦?

宋朝的对外战争,胜率高达70%,却为何一直被踩在地上摩擦?我不知道题主这个数据怎么得来的。总之不太科学。见谅。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宋朝的军事斗争的战果和原因。希望能解答以上的疑惑。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点击红字“关注”,谢谢!

首先看中原王朝的所谓内战,这里的胜率就高,这是承接着周世宗柴荣的威势。武平、后蜀、南唐、南汉,北汉几个***相继被灭。这是宋对这些中国内的割据***有军事上的碾压优势。

其次宋初,宋军的战斗力还是很强大的,但也主要是步兵。所以对付北方少数民族军队可以击溃对方,却很难消灭对方,不能有效达成消灭战。由于宋得位不正、猜忌武将、太祖皇帝去世、太宗不会打仗,使得初期跟北方的辽作战大败亏输,丧失了战略进攻的态势。最后不得已在战争中认怂,签定了“澶渊之盟”,靠进贡维持和平

宋朝的历史战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再次对西夏,对西夏确实有不少胜利,可是每次那种胜利都是小胜,对比对方的大胜简直微不足道。可以看看西夏的立国三战:三川口、好水川和定川砦。每次都是大败亏输,死伤惨重。十次赚的不够一次赔的。最后也只得以“岁币”了事。事实上承认了西夏的立国。

再次对金,对金朝宋的战绩就更难看了。金灭的辽,金比辽还凶猛。所以金把北宋灭亡。南宋勉强支撑住,也是以纳贡了事。虽然期间也有几次胜利,可是都没动摇敌强我弱的事实,都是和谈的好借口。

最后对蒙古,蒙古更凶猛了。灭了西夏和金。宋对蒙古就更难有作为了。基本是被动防守、静等挨打的局。 虽然有凭借防守打死蒙哥汗等高层领导的***,那不过是一朵小水花的意外。并改变不了宋被侵略的局面。战斗级别的胜利屈指可数。剩下的就基本是失败了。

宋朝的历史战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宋朝是经济发达、军事孱弱、文人吃香、武将被猜忌。步兵为主,无法打歼灭战,所以即使胜也是小胜,不能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敌人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战争的主动权根本不在宋。除了初期的对辽和西夏的几次主动出击,但都是以惨败告终。这就是古代战争的魅力所在,当科技的发达程度不足以弥补人的战争素质、战斗意志、指挥艺术、野蛮程度等等的差距的情况下。落后的文明是可以战败先进的文明的。这就是古代很多文明古国被蛮族灭亡的根本。如果马克沁机枪在宋朝发明了,那么就不会有这个情况了。所以科技进步有个平衡点,当超越了这个平衡点。科技的力量超越了人本身的身体极限的时候,那么先进文明就会碾压落后文明。近代、现代就和古代分隔开来。

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点击红字“关注”,谢谢!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宋朝的历史战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很简单,胜仗不过是防御战,败仗多是进攻作战。

说白了,宋防御有余,进攻不足,军事上始终处于被被动态势,是非常不利的。

以宋辽作战为例,双方大战接近20次,其中宋进攻只有5次,其余全部是被动防御。

而宋进攻的5次,除了满城之战、雁门之战、莫州之战3战以外,另外两战惨败。

另外十多次,则是被动防御。

这种防御,无论打得再好也是在自己的领土上,自己的损失绝对比敌人要大。

而且即便防御成功,敌人也不过是损兵折将以后退却,但战略主动权还是在敌人手上,敌人是稳赢不输的。

这种胜仗,打的再多也没什么用。除非你能通过防御作战,以己方轻微的损失不断消耗敌人的实力。

可惜,敌人不可能是傻蛋,一旦发现形势不对也就撤退了,损失是有限的。

首先,宋是防御作战多,基本来者都能打退,除了靖康之变。那是昏招迭出的结果。进攻战,确实是宋朝软肋,宋朝攻坚战是很厉害的。但问题是野战不行,因为宋军步兵为主,缺马,机动不够,随着战线拉长,补给难度增加,敌方骑兵偷袭劫粮道,大军就崩溃了,导致很多战役功败垂成,在于西夏交战特别明显。至少两次西夏已经打的快亡国了,结果西夏坚壁清野,诱敌深入,哪怕所有城都丢掉,只要断了宋军粮道,宋军就会撤退,到时候野战骑兵再掩杀过去,一战可定。所以宋军胜的战役都是战术上,缺少机动性(骑兵)战略上是赢不了的。

这个问题差不多是月经帖了,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人搬出来秀。

我记得这是《你所不知道的47个历史真相》(大意如此)中的一条。

应该说,所谓“47个历史真相”并不是凭空捏造,都有一定史料依据。其中一部分属于冷知识范畴(起掩护作用),另一些则是断章取义混淆视听。

统计是有不同口径的,这其中大有文章可做。

举个栗子,南宋高宗评定过“中兴以来十三处战功”,其中第五项:

(绍兴)十年六月,马军都虞候刘锜大败兀术于顺昌,兀术拔寨还东京,两淮遂定。十一年二月,淮西宣抚使张俊、淮北宣抚副使杨沂中、宣抚判官刘锜大败兀术十余万众于柘皋。

顺昌一战不提,你知道柘皋大捷是咋回事吗?

宋军在柘皋抓住金兵后卫打了一场胜仗不***,但在随后的追击中急于收复失陷的濠州(宋军收到消息说金兵已撤离),被佯败诱敌的金兵杀了回马枪,上面提到的杨沂中惨败,几乎全军覆没。

这种“大捷”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宋金战争的缩影,含金量几何大家自己判断。

网上流传的这个数据是怎样得出的,我不知道,总感觉很有可能加上了宋初一统天下的战绩。事实上宋代的战争,除了宋初有主动出击,后来大部分时间都是被侵略对象,而后世即使主动出击,战果也不咋样。

既然是自保为主,那这个胜率高就比较容易理解了,要是一直在输,怕是就要被灭国了。比方说真宗时期的宋辽战争,辽军一开始都是来势汹汹,连下数城,但是最后都被宋军击败,尤其是咸平四年辽军刚刚进入宋境便被杨延昭、杨嗣、李继宣等人在羊山击败。包括签订澶渊之盟的那次,也是宋军在用床子弩击毙辽帅萧垯览、辽军对宋军堡垒攻克不下的情况下才签订的。也就是说,虽然宋朝一直被打,但是自保的结果还是可以的,不然稍有不慎,就会像靖康耻一样差点被灭国。

那宋和西夏之间也是,李元在位期间,西夏对宋基本处于战争优势状态,此时的宋军常年怠战,已经软弱不堪,之所以能和西夏坚持住也就是仗着国力雄厚。眼看着西夏步步紧逼,大辽也借着这个机会又讹了大宋一波,把岁币又涨了十万。好不容易大宋有了资本去灭西夏了,结果宋徽宗又想去取燕云十六州,导致精锐分散,最后是啥好处没捞到,还让金国发现了北宋的软弱,招致了之后的一系列耻辱历史。

南宋初年宋军依仗岳飞、韩世忠、刘琦等人的厢军和偏军成功的阻挡了金军的南侵。在绍兴15年左右,南宋的军力甚至和金军有持平之势,并且有望收复旧土。结果宋高宗为了稳定皇权绝心除掉这些个边将,于是乎和金国屈辱求和,把这南宋北伐唯一有胜利可能的机会给丢掉了。在之后一段时间,依旧是金国压着南宋打,只是金国实力也不济当年,没能力吃掉南宋。

再后来金国被蒙古灭了,南宋就又换了一个更可怕的邻居,并最终亡在了大元的手里。

其实宋军之所以这么垃圾,在于三个方面,第一个是缺骑兵,北宋自打西夏独立以后,这马源基本就是断了,因为没有骑兵,宋军在战场上很容易被辽军和西夏溜死,后来的南宋也是在这方面吃了金国和蒙古的亏。第二就是宋军兵源,当兵的都是难民,这难民什么身体素质就不用多说了,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可以说宋***用这个方法缓解了社会矛盾,却把军营变成了***院,养出来的兵只能站岗,打仗什么的是不存在的。第三就是皇帝对兵权的过度掌控,以文统武倒是没什么,这是国家文明进步的表现,但是北宋的皇帝却将武将在战场的指挥权也收了,非要自己在宫中做对策。想想古代有没电话,那自然是各种贻误战机。相比之下南宋的军人比北宋牛逼,也是皇帝在这方面放权了。

所以说不要再说什么宋军胜率70%了,它是真的垃圾啊!

北宋与西夏的“好水川之战”北宋为什么会战败?

这个问题,酿松山阁旧主为您回答

好水川之战,北宋惨败,几乎全军覆没,西夏不仅大肆劫掠而归,还改变了北宋与西夏的战略态势,从此北宋对西夏彻底***取守势。

分析北宋战败的原因,有浅层的直接原因,也有大宋内部的根源弊病,可以说,好水川之战,宋军绝对没有必败的理由,此战失败只是一个意外。但是,从双方态势分析,北宋与西夏的战争,北宋根本没有半分取胜的底气。

主帅韩琦用人失当,前军大将任福轻敌冒进。

虽然在战前韩琦对战场局势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掌握,并且对任福也是再三叮嘱,可战则战,不可战就据险而守,相机断敌后路,并且下令,"苟违节制,有功亦斩"。

但是任福勇猛有余而谋略不足,首战斩首数百后,以为西夏不过尔尔,先是分兵追击,还不顾粮草供应的困难,连追三日,直接追进了西夏的埋伏圈。在战斗中又粗心大意,不够机警,中了西夏的银泥盒鸽子计,最重要的是,明明中伏了,还不思突围,逞匹夫之勇,直至殉国。

西夏国主雄才大略,整军攻宋准备十分充分。

对面西夏统兵的是国主李元昊,他叛宋自立,实在是一代枭雄,志向也十分高远,他清醒地认识到,在辽、宋两个大国之间,生存环境十分艰苦,必须主动出击,柿子捡软的捏,攻打宋朝无疑是十分划算。并且此次攻宋,李元昊带了十万精兵,用兵谨慎,设下埋伏,以小股兵力引诱宋军上当,绝对是一时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