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帝王将相 > 正文

崇拜帝王将相,崇拜帝王将相的人是什么心理

  1. 隋文帝晚年猜忌苛察,为何还被称作一代明君?
  2. 韩愈为何对孟郊佩服得五体投地?
  3. 经常贬损封建帝王的人与喜欢褒扬封建帝王的人,各是什么心态?

隋文帝晚年猜忌苛察,为何还被称作一代明君?

评价一个帝王是不是明君不能单从他的某一方面或者在位的某一个时期来看,要综合去考量他的功过及对后世的贡献。这个世界没有完美的人,更何况是站在权利顶端坐拥天下?万人之上本来就容易缺点放大。

我们先来看看隋文帝杨坚对后世的贡献:

一、统一全国,结束南北朝的混乱局面。

崇拜帝王将相,崇拜帝王将相的人是什么心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二、开创了三省六部制。

三、开创了沿用至清朝的科举制度。

四、开创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宪法《开皇律》,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崇拜帝王将相,崇拜帝王将相的人是什么心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可能我们觉得隋朝存在的时间不长,很多人比较熟悉的是隋炀帝杨广,对于隋文帝大部分都不太了解。其实我们都由于某些原因我们忽视了隋文帝杨坚的功绩,他在西方人眼中是中国古代杰出政治家

成吉思汗一生最崇拜的***皇帝就是隋文帝杨坚,曾经命令忽必烈去隋文帝的陵前去祭拜,忽必烈去了后向泰陵实三拜九叩大礼,以太牢祭拜。

对比隋文帝一生的这些功绩来说,晚年的猜忌苛察着实不算什么,也不能影响他被称为一代明君。

崇拜帝王将相,崇拜帝王将相的人是什么心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隋文帝一生的文治武功已经足够覆盖掉晚年的猜忌苛察。杨坚创立大隋,在位二十四年,锐意改革,政绩卓著,从战乱走向统一,社会经济得以飞速发展,国泰民安。虽然晚年逐渐多疑,大杀功臣,又废长立幼,但这些掩盖不了他的文治武功。

周朝将相,多为身计,竞效节于杨氏。以臣料之,迥等终当覆灭,随公必移周祚——柳庄

杨坚本是北周丞相,却心怀大志,以赵王宇文招嫁女为由,召各地掌兵权的皇室藩王入朝恭贺,加以控制。但相州总管尉迟迥还是起兵反抗了擅权的杨坚,相继起兵的还有宇文胄等,杨坚很快加以平叛,并随即以谋反的罪名斩首了诸藩王。与此同时,杨坚拉拢鲜卑贵族势力元谐等人以做外援。这样,杨坚几乎扫平了改朝换代的阻碍。

公元581年,杨坚被封隋王,同年,北周静帝宣布禅让。杨坚三辞而受,定国号隋,改元开皇。看似杨坚属于篡权夺位,但北周刑政苛酷,人心崩溃,人民受苦,国已不国,改朝换代也已经是大势所趋。

隋朝建立以后,地方反王叛乱基本扫平,只剩南方的陈朝***和江陵的西梁***。公元587年,杨坚废西梁后主萧琮,西梁灭亡。公元588年,杨坚又令晋王杨广出***,杨俊出襄阳,杨素出永安,三路大军共计五十万众伐陈,到公元589年,陈朝任忠引隋将韩擒虎入建康,活捉陈叔宝,陈朝灭亡。直到590年,南方陈朝残余基本被肃清或安抚。至此,中国大地上结束了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大一统。

于是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陵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二十年间,天下无事,区宇之内晏如也。考之前王,足以参踪盛烈。——《隋书》


杨坚在完成统一后,励精图治,开创了“开皇之治”的盛世局面。创建三省六部制,将皇权推向权力的顶峰,减轻行政推行的诸多繁琐程序,国家行政管理更为简单有效。

官员选拔上,废除“九平中正制”,创立“进士”科目考试,为庶人开辟更为广阔的入仕之路。同时严肃国家官员为政纪律,大力整顿吏治,上裕国库,下纾百姓。

在经济方面,将盐业、酒业推向市场,不在由国家专卖;减免赋税,为人民减轻负担,于洛州建立官仓,作为国家粮食战略储备,于民间建“义仓”,以备灾荒之年赈灾所需;在户籍管理上,创建“输籍法”,此为全国人口普查的先例,将战乱时期的流民、黑户统一归档户籍,方便了国家统一组织劳动生产和征缴赋税。与此同时,大力倡导节俭之风,杨勇被废也与其挥霍无度有关。

在法律方面,编撰《开皇律》,修订刑法,有法可依,依法治国,且减轻刑罚,舍去酷刑,只留“绞”、“斩”两种***。

能善始善终的皇帝很少的。

就说大家很熟悉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秦始皇算是善始善终,灭六国是大势,是武功,灭六国之后却没有大肆杀戮六国贵族,是仁德,可惜就因为焚书坑儒,被儒家记恨上了,被骂了几千年暴君,总体来说,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以法治国,民间是欣欣向荣的,不然统一度量衡,到处修路,这些事是干不下去的。

汉武帝就算不得明君了,不过这位真是运气爆棚,接手的是文景之治的盛世,任人唯亲用了个卫青霍去病,居然是千古将才,一顿揍就把匈奴打趴下了,所以前期的汉武帝看起来还是很高大上的,不过后期同样是任人唯亲,霍去病死了换了个李广利,就灰头土脸了,屡战屡败空耗国力,汉武帝后期国内民不聊生,史书说户数减半,虽说不一定是死了全国一半人,但民不聊生到处逃难是真的,一个盛世折腾成了乱世,所以后来才有宣帝中兴,为什么要中兴,因为家底被汉武帝败完了。

唐太宗就爱汉武帝强多了,他面临的形式比汉武帝还严峻。汉武帝接手的时候,匈奴也只是在边境打打秋风,文景之治后的汉朝已经不那么忌惮匈奴了。但是突厥可是实打实的快打到长安了,而且李渊起兵打天下不用管北方,背后也有突厥的支持的,所以唐初面临的形式比汉武帝时期严峻的多,但是嘛,唐太宗愣是有能力,不仅灭了匈奴,还打造了贞观之治这么一个几乎称得上盛世的时期,而不是像汉武帝那样败光家底,高下之分很明显。当然,手段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汉武帝打出了几百年的边境安稳,唐朝边境只安稳了几十年,长安被杀的几进几出,恐怕唐太宗也没想到。李世民也多亏长孙皇后管的好,长孙皇后死后,晚年的李世民越来越昏庸,大肆修建宫殿,不再听谏,一意孤行要亲征差点被弄死。还好李世民没折腾几年就死了,算是保住了晚节,就好像李隆基要是安史之乱前就死了,那也是妥妥的一代明君。

宋祖就比较惨了,大一统王朝开国君主,他是唯一死的不明不白的,死的早就没有晚年了。不过人品来看,他确实比他弟弟好多了,是个明君。他弟宋太宗,有什么丰功伟绩我是不记得的,不过我知道,最早的***门就是他吧,宋太宗***小周后,还命画师在一旁作画画下来,啧啧,印象深刻。就这一点,他就配不上明君。

韩愈为何对孟郊佩服得五体投地?

在璀璨的唐诗舞台上,有两个名气非常大的诗人形成了一个流派,那就是 “韩孟”诗派,领衔人物就是韩愈和孟郊。韩愈从小志向远大,希望自己能够“欲自振一代”。孟郊少年隐居嵩山,三次科考,46岁考中进士,50岁才出仕为官,一生窘迫。孟郊性格孤僻不合群,韩愈见以为忘形之,两人的性格都异于常人,但是却彼此欣赏。

孟郊比韩愈大17岁,但是科举之路却充满坎坷,他和韩愈同时科考,韩愈状元及第,孟郊却落榜书生,心情压抑,郁闷到了极点,韩愈虽然高中,但却感同身受,彼此相互扶持长达22年之久,韩愈把自己与孟郊的关系比喻成李白杜甫,相似的性格让他们在对方的身上看到了自己。

虽然孟郊科考落榜,地位不如韩愈,但韩愈对他依然崇拜不已,在人生失意的那些岁月里,孟郊将自己的苦闷之情无所顾忌的向韩愈倾诉,而韩愈对他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给他鼓励,把好友的命运与自己捆绑在一起,都说患难见真情,他们之间的忘年之交让人动容。

孟郊命运不济,满腔豪情,却英雄无用武之地,文臣武将,避长用短,中途去世,韩愈痛哭不止,他和两人共同的好友张籍四目相对,悲痛欲绝,无语泪先流,因为孟郊家徒四壁,无法办理后世,韩愈马上给孟郊家里送去金银细软,同时不顾忌讳,把灵位设在自己家中,如亲人一般,可见两人关系非同一般,生死之交也不过如此。

他们之间有春风得意时的应和,但更多的是人生低谷时的慰藉,相伴与扶持。“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在现今社会,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会有不同的朋友,更换朋友的频率如手机一样快,已经习惯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堤防,看着热热闹闹的朋友圈里,大多数恐怕只能叫熟人,能真正称得上“朋友”二字的又有几人,回望历史,倍感羡慕!

韩愈很佩服孟效,这是真的!

因为孟郊身上有一种痴气,尽管他们之间身份悬殊,但并不妨碍他们成为诗词唱和的朋友。

一个书生骑着毛驴,一边走一边不停地用手做出推敲之状,不经意间撞进了韩愈的车队,然后上演了一出名传千古的诗界佳话。

韩愈钦佩的是孟郊在创作诗歌时的认真,严谨,和苛刻,而且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就是他的创作态度和痛苦,这是让任何帝王将相都要真心钦佩的态度,在这种态度面前,身份,地位,名望,权利,金钱都不再具有任何参照意义

其实,古代如此认真对待创作的人有很多,相关的事迹也不少。

比如,孟浩然为了修改诗句而秃了眉头,裴祜连走路的时候都要用手指不停地在袖里比来划去以致于袖口都被磨穿,还有王维锤炼诗句入魔走进一个醋瓮里,

不疯不成魔!

要的就是这一种严谨甚至入魔的创作态度!

经常贬损封建帝王的人与喜欢褒扬封建帝王的人,各是什么心态?

这得看是什么心态,又是什么人点评。如果内心肮脏又狐疑嫉妒的人,动不动就六月飞霜雪,你说什么都没用!如果心态正,点评佳,损贬与褒奖都是对当时的政绩人品指出与肯定,唐太宗称以史为鉴,武则天见骆宾王的檄文上***骂她,激出一通汗病都好,还夸骆是奇人!难道我们就不可以象[_a***_]学习么?如果让人写好写坏都担心后果,为使不被剿灭,能不说就尽量不说,那么何来文胆,何来诗心!!!

文章世界,百花齐放。除了故意与中华为敌的妖书魔文必须***以外,都是生活在神仙热土上的嫩芽,能培之、扶之,他们有可能才为参天大树,栋梁之材哩。

2020.1.15.


反正封建帝王们都去那边了,贬损他们也没人告自己,顺便还能出出自己胸中的闷气;褒扬他们呢,可以彰显一下自己的渊博学识外加气度不凡;?开个玩笑,诸位文人才子莫当真。

历史是可以篡改的,为列代王朝所利用,隐恶扬善,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司马迁著《史记》,他也是站在个人的角度上评价历史***和人物。哪些御用文人的歌功颂德传记,完全是为封建帝王服务的。要看到真实历史就难上加难了!

贬损或褒扬封建帝王,取决于个人的喜好。秦始皇统一天下,***用严法治国,史评为千古一帝,可骂其为暴君的大有人在;唐太宗文功武治,难免有玄武门之变的汚点;凡此种种,人无完人。功大于过,应当好评。作为史学家能公正地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这才是难能可贵的精神。我们这些看历史的小人物,仅图热闹而己,谈不上什么贬损和褒扬了。

盛世论史,这是古而有之的情况,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大家获取历史信息的途径广泛而便捷,大量的历史信息变得触手可及。论从史出,同样的历史信息,发布者的倾向不同,阅读者的理解不同都会导致不同的观点。

封建帝王作为统治者,其一言一行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备受人们所关注,尤其是现在的宫廷剧越来越多,也将一些或虚构、或架空的历史信息带给大家,大家也乐于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指点江山,褒贬帝王。这种情况很正常,是一种历史文化的泛滥,至于心态,这就看大家的好恶咯。

谢邀请,有句话说得非常好: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这一切都包括从古到今人的动象与个性。好与不好,大家都有慧眼识珠,经常贬低别人的人是来提高自己知名度,有意思吗?封建帝王曾经也是王,既然那个时候当了帝王,那就必然有攻击者和崇拜者,攻击者是想谋权窜位,崇拜者是尊重者,但不管攻击者也好崇拜者也好,都要有合理的人,能受到更多人尊敬的人才是了不起的人。能认识错的人才是值得表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