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帝王将相 > 正文

讽刺帝王将相的诗句

  1. 陈寅恪写《柳如是别传》,是为讽刺古代帝王将相之德操行为,皆不如一妓吗?
  2. 如何讽刺无病呻吟写诗的人?

陈寅恪写《柳如是别传》,是为讽刺古代帝王将相之德操行为,皆不如一妓吗?

《柳如是别传》被称为陈寅恪先生的封刀之作,约八十余万言,期间贯穿的治理理念仍然值得今人借鉴。陈寅恪先生耗费自己整个晚年来"颂红妆",绝不仅仅是为了一名风尘女子立传。我们不能否认,陈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别传》的确不无讽刺意识,但也不仅仅限于讽刺古代帝王将相之德操行为,其更深层次的含义,更引人深思。而笔者认为,其中不乏对于处于不平等地位女性的关怀意识以及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

《柳如是别传》描写的柳如是乃明末清初的名妓,与陈子龙两情相悦却因乱世弄人未能天长地久,此后嫁给钱谦益,看似幸福的婚姻却最终沦为一场憾事,最终柳如是在生死与爱恨之间做出了必然选择。

陈寅恪对柳如是评价极高,认为是"民族独立之精神",为之"感泣不能自已"。陈先生曾有诗曰"欲将心事寄闲言",作为自己的一部"心史"之作,《柳如是别传》其实是在"世变"之中书写"世变",把身世感与历史感揉成一团,浓缩了陈先生的人生哲学。从根本上说,在这部"怒骂嬉笑"的书中,带有哲理性的头等大事,就是以气节为核心的生死观。

讽刺帝王将相的诗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红妆柳如是等人,不惜毁家纾难,宁折不弯,为光复文化之故园、政统之中国、道统之华夏而奋不顾身,无怨无悔。柳如是作为一种类似符号式的人物,不惜出死忘命,恳恳重言。柳如是是自己,更是陈寅恪先生一生的精神写照。"欲将心事寄闲言"的陈寅恪先生,沉痛地将身世感与历史感揉成一团,又不乏文人个人的风骨。

洋洋80万字的《柳如是别传》,正是陈先生在卧榻沉思中追寻一种唯恐失落的民族精神,自觉地承担起华夏文化的托命,决不可与自娱式的"文娱老病销愁送日之具"等量齐观。第一章《缘起》中就清楚地说道:"披寻钱柳之篇什于残缺毁禁之余,往往窥见其孤怀遗恨,有可以令人感泣不能自己者焉。夫三户亡秦之志,九章哀郢之辞,即发自当日之士大夫,犹应珍惜引申,以表彰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何况出于婉娈倚门之少女,绸缪鼓瑟之小妇,而又为当时迂腐者所深诋,后世轻薄者所厚诬之人哉!"

写柳如是实际是写钱谦益。钱谦益位高权重却在政治上处处受到排挤,后得到重视之后却做出了错误的政治选择,这种错误让钱谦益在矛盾和悔恨中度过后半生,但即便尽力弥补过错,仍然受到前朝人讥讽,被后朝皇帝轻视。女流搭载了文人的前朝旧恨,于是看似肤浅的名妓背后隐藏着更深刻的历史性以及民族意识。而这种民族意识之中,便不无讽刺。

讽刺帝王将相的诗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陈寅恪先生的一生,立身端庄严谨,对于女性始终有着一以贯之的尊重。男女平等主义,也是陈先生自始至终守持的一个理念。因此,《柳如是别传》以一代名妓柳如是作为主人公,描写女性在特殊动荡时代的命运,似乎也不无作者对于女性深刻的关怀意识。

柳如是身份的复杂性,决定了作者对于女性命运的关怀。柳如是既是风流名妓,也是爱国豪杰,更是节妇烈女,只是在文章中,柳如是自身的女性身份,使其命运显得更为颠沛流离,但也更为***与突兀。

1964年,双目失明陈寅恪耗费十年时间,靠着口述完成了80余万字《柳如是别传》。十年光阴,尽耗于一青楼女子传记。为柳如是写传,是陈寅恪一生的污点,拉低了他的档次和地位!

讽刺帝王将相的诗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就学问来讲,他是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语言学家、诗人,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等并称为“清华四大国学***”。

陈寅格此人,智商极高,适合学术研究,但不适合写史。他耗费多年做《柳如是别传》,实际上是一种人才的浪费,因为他看不清青楼女子的心机与意图。即使是为了寄托士大夫阶层的幽思,也是为了小情怀,失了大格局!

陈寅恪所著,都是关于历史的考证。从著作方面来说,陈寅恪适合做学术研究。

1937年离开北平前,陈寅恪将他的书籍部分随身携带,部分打包成箱邮寄至湖南。后来,这批至湖南的书籍在长沙大火中付之一炬。

陈寅恪后来靠记忆完成了《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读〈洛阳伽蓝记〉书后》、《〈敦煌石室写经题记汇编〉序》、《〈明季滇黔佛教考〉序》等著作。

为柳如是作传,实际上是从柳如是身上看到了自由与爱国精神;却不知这些只是一个青楼女子的浓妆,是嫁入豪门而准备的嫁妆,和他追求的民族之自由相背甚远.

由陈寅恪为王国维写的墓志铭,可以看出其追求自由和独立的志向,不在于一人之恩怨,而在于民族之自由!

(王国维)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於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陈寅恪先生写《柳如是别传》,竟80万言。

陈先生写柳如是别传开始于1953年,完成于1964年。

陈寅恪研究柳如是的缘起是这样的:抗战时期,陈先生在西南联大任教,一日在旧书店购得一粒红豆,此红豆为店主昔年在常熟白茆巷钱谦益旧园中拾得。

陈先生言:“自得此豆后,至今岁(1954年)忽忽20年,虽藏置箧笥,亦若存若亡,不复省视。然自此遂重读钱集,不仅藉以温旧梦,寄遐思,亦欲自验所学之深浅也。”

陈先生通过写柳如是别传,一是温旧梦,寄遐思;二是检验自己平生的学问的深浅。这里“温旧梦寄遐思”,似乎可以理解为陈先生的一种情思,他对三百年前明清易代之际柳如是这个奇女子有“相思”,就是钦慕,倾倒,热爱,其实是对中国之***弱女子的同情、热爱。

陈寅恪有红豆诗,其中有“灰劫昆明红豆在,相思廿载待今酬”。这两句,明明白白,表达了大历史学家陈先生的情怀。80万言的柳如是别传大体就是陈先生“相思”的结晶。

当然,陈先生的“相思”不是一般意义的,而是文化上的吧。他的好友,同是联大著名学者的吴宓说过,陈先生研究红妆(柳如是),“有深意存焉,非消闲风趣之行动。”

一代史学***,教授中的教授,陈寅恪先生学问高深博大,是仰之弥高,泰山北斗般的存在。我也是看过一些讨论陈先生的文章,至于陈先生那么大而深的学问,独立的学术品格,是我等不能发言的。

我曾几次到常熟虞山南麓的尚湖游玩,每次必到钱谦益、柳如是曾居住的拂水山庄看看,遥想古人风致。钱的变节,柳的气节是后人讨论不尽的话题。

一粒红豆,引出遐思,陈寅恪先生是敬重柳如是的华夏气节道德的,亦钦慕其风神才学,遂有80万言大作。

如果认为陈寅恪先生写《柳如是别传》是有这么个崇高目的,那么其实恰恰是把他的层次拉低了。作为一个伟大的历史学家,往往是尽可能避免预设某个目的框架去读史写史的。

不才读了三四次《柳如是别传》了,可是完全不敢说自己读懂了这本书,这里只能说点个人浅见,可能难免有误读前人之处。

钱谦益与柳如是的故事传说,在从清代到近代江南多有流传,以致于很多人很容易用简单的观点去说钱谦益作为一代文宗受国厚恩却投降清朝,而柳如是出身青楼却能坚持气节,于是推导出文人还不如***这样简单化的观点。而陈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别传》恰恰是在为这样一位奇女子考察其传略的过程中,慢慢分解消解这种简单的二元对立的观点,让真实的历史渊源和演化呈现于人前。

其实,《柳如是别传》的内容主要是通过考证注释跟钱谦益、柳如是有关的诗文来还原其人生过程和所经历的文学世界,这种以诗证史的思路在写文学和写历史这两条作品脉络上都很有开创性,关键是陈寅恪先生的功力又是这样深厚,加之他的家学渊源本就是江左书香世家。所以他可以真正深入到晚明江南士子文人的文学与精神世界中,为我们展开一种别样的历史绘卷,在这方面怎么说这部书的伟大之处都不为过。

书中确实有对柳如是的非常多溢美,但提到钱谦益也并非是简单刻画一个屈膝投降者,相反陈寅恪多处提及他对钱谦益学问的敬服,并且后面花了很多笔墨写钱谦益从北京回来后投身反清复明志业的事迹。

如何讽刺无病呻吟写诗的人?

头条是众友友们自由,欢乐,开心情感交流的美好平台,不是考状元,更无需专家评审。如果让某些人,自认为学历高,有才,去讽刺,挖苦,今天找张三,明天找李四的不足,那么头条这个平台将会变成怎样呢灬。真诚希望头条的友友们互敬互爱,相互珍惜。千万不要因某一观点理解不同,以及文化水平差异而产生分歧。大家聚集到头条来, 不为名利,而是为了充实文化生活,开心愉快!因此诚恳的希望友友们珍惜,爱护好今日头条这幸福,欢乐的情感交流平台。最后祝愿友友们在今日头条里天天开心,时时欢歌笑语。?❤

管他讽刺也好,呻吟也罢!你倒是弄几句出来别个看哈噻!

苏子堤畔寻青荷,

忽闻秋风送笙歌

芒鞋竹杖無觅处?

只见朝云伴东坡!

我游西湖你随想,献给先师东坡,教师节快乐。

看到这样的问题我突然就想明白了一个道理。

这个道理就是:为什么当今现下,对于文学,诗坛,创作中的种种污秽不堪的现象,就真真是被你们这样的人毁了。

因为在我的眼里,只是我个人,没有无病呻吟的诗。

虽然不知道你说的无病呻吟到底指的是什么一种笼统的概念,但是我大概可以猜出你的主要意思:写文章需言之有物,不作无病之呻吟。

我首先并非讨厌胡适,而是很不赞成他的这个说法,只要能写出诗来,都是拥有目的的,这个目的再小也好,宏大也罢,每个人的志向不同。

否则为什么会有“庭院深深深几许”和“万里横烟浪”完全不同的意境的反差,每一个所想的都不同,无病之呻吟不过就是那些根本写不出诗的或者是自己以为自己写的很好的人的一种牢骚。

没有无病呻吟,只有自己的目的或者可以说情感。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不管是古诗词,现代诗,或是自由诗和打油诗都是表达作者情感的作品。提问者凭什么要说人无病乱呻吟,还要提怎么讽刺人家,我的天哪!这世上怎么有这样无耻的提问者,容不下别人就等于容不下自己,可怜虫!

看到这样的提问,真叫人好笑,你讽刺自认为别人无病呻吟写诗的同时,也是在讽刺自己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况且你也无法知道别人写诗是不是无病呻吟。请原谅,我这是比喻,无心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