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人物 > 正文

粽子历史人物有哪些

  1. 端午节吃粽子到底是为了纪念谁?屈原、介子推还是伍子胥?
  2. 历史上粽子是如何产生的?

端午节粽子到底是为了纪念谁?屈原、介子推还是伍子胥

#寻味端午#题主问到: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介子推还是伍子胥?其实中国人端午吃粽子历史悠久,现在多数人只知道这是为了纪念诗人屈原,但据专家考证,粽子只不过是民间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端午食粽是祭屈原,后人附会形成,是人们心愿的表达。实际上,为了纪念春秋晋国忠臣介子推,而形成民间节俗的“寒食节”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节吃粽子早的多,现在好多地方仍然有清明前一天吃粽子的风俗。

端午节吃粽子,到底是为了纪念谁?历史上是为了纪念介子推,发展到今天,端午节吃粽子演变为纪念屈原,这些说法与地域也有关系,有些地方说为了纪念屈原,有些地方说为了纪念介子推,总之,纪念他人是感恩的一种表现。

其实端午节吃粽子只不过是为了增添节日气氛,我认为端午节吃粽子纪念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做人必须懂得感恩,教育后人做人要心存感恩,知道感恩才是关键

粽子历史人物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楚国的三闾大夫屈原,因为当时的楚国国君楚怀王,听信了奸臣的谗言,不听屈原的治国良策,把屈原流放,所以屈原投汩罗江而死。楚国的百姓为了纪念屈原对楚国文化所做的贡献,所以,就在端午节这一天包粽子撒入江中,以保护屈原的身体不被水族所食,所以才有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

历史上粽子是如何产生的?

您好,科学兴农为您解答。

提到粽子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端午节,现在马上也要到端午节了,超市里的的粽子也是逐渐多了起来。因为我是北方人,小时候吃到的粽子都是蜜枣馅的,后来发现原来粽子的种类非常多还有火腿的、五花肉的、八宝的等等。这里科学兴农就和大家聊一下粽子的产生。

粽子历史人物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说法一:纪念屈原

这种说法相信知道的人最多吧。大家都知道屈原是楚国的大臣,一心为了国家,但是楚王却听信建宁小人的谗言,让楚国陷于亡国的处境,屈原流放在外,对国家也是万念俱灰。在五月五日这一天,屈原含着对国家的前途的忧虑之情投入了汨罗江之中。世人为了不让屈原的身体被汨罗江中的鱼虾吃掉,就会在江中投放大量的食物,这些食物大多是黍米做成的饭团。久而久之就成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

还有一种说法是这些投放在江水中的食物是为了让死去的屈原吃的,但是由于鱼虾总是会抢食,所以百姓就把饭团用芦苇叶子把饭团包成菱角的形状,让鱼虾以为是菱角就不会抢食了。并且会划着龙舟撒粽子,这样鱼虾会以为粽子是龙王的,龙王总管这水界,这些鱼虾就更不敢抢食了。所以就有了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

粽子历史人物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不过这也只是关于粽子由来的说法之一而已,除了这种说法之外还有其他的说法。

说法二:祭祀用品

虽然说纪念屈原的说法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讲也说明粽子应该是一种祭祀的用品。但是这种说法当中粽子的祭祀性质更加强一些。这种说法的时间要比纪念屈原的说法更加久远一些。而是说粽子在远古时期就已经存在了,主要是用来祭祀神灵和祖先的。我国古人都讲究阴阳五行的说法,这就在粽子上体现出来了,粽子所用的原料古时候并不是糯米而是一种***的黍米,***属于阳。包粽子所用的粽子叶为绿色,属于阴。并且祭祀的用品主要包括五牲,即牛、羊、猪、犬、鸡,而粽子的包法非常像牛角,所以被当做祭祀的用品。

说法三:包烹

这种说法就不太具有传说和神话的性质了。包烹的说法由来也是非常久远,不过可以一说是最具有科学性的说法了。在远古时期,大约50万年以前,原始人的生活还没有锅、厨具这些物件,并且只是会简单的用火烧食物,这时候就出现了用树叶包裹食物放入火中烧食的情况,烧熟之后将树叶剥去,食用。后来到了石器时代之后,人们已经可以把包裹树叶的食物放入石锅之中煮食了,这也就是我们现在吃的粽子的雏形了。

虽然说关于粽子的说法很多,但是无论是哪种说法都证明粽子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需要我们认真传承下去。

以上关于粽子如何产生的内容分享来自科学兴农,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农业信息欢迎添加本人的关注。

我们知道,粽子原名角黍,黍是古代五谷之一,古人的主要粮食作物。在新石器时期遗址中发现黍的碳化***,说明很早就开始食用,而且非常重视。《诗经》里面很多关于黍米记载,熟悉的如“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古代天子,在夏至这一天专门尝黍,用黍进行祭祖。《礼记·月令》:“仲夏之月……农乃登黍。是月也,天子乃以雏尝黍。”主要是希望得到祖先保佑,从而使黍获丰收,这种天子祭祀仪式往往也是政治需求,欺骗大众为巩固统治所用。于是,用黍祭祖的思想和形式逐渐渗透到百姓生活习俗中。

那黍米为什么会做成粽子的形状呢?这个问题好像尚无确凿的证据资料,记得有学者推测过:可能是晋代人仿照西周人用牛角(或羊角)祭祖,所以做了这个造型来庆祝丰收。这也算有道理,可以为一家之言。

也有人把粽子的形状和夏至联系(因为夏至吃粽子)。包裹“角黍”的做法,是对当时时令阴阳二气还相互包裹、没有分散的一个象征。这是《风土志》里面记载,在《礼记·月令》里面也有类似意思的,夏至这一天比较特殊,白天最长,阴阳争,阳方盛,阴欲起也,所以角黍的形成和仲夏节气的特点分不开的。这个阴阳说可能和角黍本身有关。黍在古代称为火谷,属阳,菰米生,属阴,菰叶裹着黍米,即为阴裹阳。但是古人一般以为阳在外,阴在内,这样阴阴阳阳互相包裹也就分不清楚了。

粽子在古代除了角黍,还被称为餈筒、裹蒸。

文/GS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