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帝王将相 > 正文

汉武帝帝王将相

  1. 很多人都以为,汉武帝彻底打败了匈奴,但是为什么汉武帝之后还要跟匈奴和亲?

很多人都以为,汉武帝彻底打败了匈奴,但是为什么武帝之后还要跟匈奴和亲

中国古代和亲是中原王朝对待少数民族***的一种政治和外交手段,西汉时期是汉匈关系的重要阶段。

西汉前期对匈奴的和亲政策是屈辱性的和亲阶段。而汉武帝大败匈奴后的和亲,是以双方保持友好和平的愿望而进行的。其实我们可以从和亲政策的作用出发,体会汉武帝此举背后的“良苦用心”。

一、和亲对维护边境安宁,保护人民生命财政起着极大的作用。

汉武帝帝王将相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匈奴是北方的强盛的游牧民族,其贪图利益又不受礼制约束的天性,所以不断侵扰汉朝北方边境资源,掠夺百姓财物与威胁百姓的生命。在汉初执行与匈奴的和亲政策之时,匈奴人入侵的次数大大减少,为汉初整理内政、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和巩固统治都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这也为边境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提供了极大的保障。

而当汉武帝打败匈奴后,当时的国力已经难以支撑汉军继续与匈奴残存势力交战了。既然“和亲”能为自己提供恢复国力的时间和维护边境安宁的作用,汉武帝果断选择了这个和平的方法来与匈奴交好。

二、和亲对汉匈两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促进作用。

汉武帝帝王将相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由于汉朝前期实行和亲政策,汉匈双方交往频繁,百姓通过关市等渠道进行贸易往来。随着匈奴马匹的大量输入和养马技术的传入,使得汉***及民间养马业空前发达。汉初时“自天子不能醇匹,将相或乘牛车”,可见畜牧业几乎已毁于战争。但到了汉景帝时期,汉朝太仆一官管理下的牧苑就有36所,分布在西边、北边,共养马36万匹。《史记·漂骑列传》又记载:在武帝元狩二年和四年对匈奴战争中,每次均能从民间征得马匹达14万匹之多。可见汉朝养马业已相当发达。汉朝初年养马业的迅猛发展当与匈奴以万计的马匹输于汉,“衔尾入塞”,以及匈奴养马技术的传入息息相关,从而促进汉初养马业以惊人的速度发展

而匈奴则吸收了***先进的劳动经验,从单一游牧***经济发展为以牧业为主,兼有手工业和农业的多种经济形势,也推动了匈奴族的社会历史的发展。

而汉匈两族在经济交往的同时,也进行着文化上的交流。因为和亲政策的原因,汉文开始传入匈奴,为匈奴接受汉文化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而匈奴文化虽然落后于中原,但匈奴语通过汉语音得以保存,丰富了汉语言文化,成为了中华民族语言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汉武帝帝王将相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三、和亲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消弭民族仇恨

而汉匈两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过程,也是民族融合的过程。汉匈两族正是在这种长期交流,相互接触,相互了解中逐渐走向融合。从此以后,匈奴人便成千上万地移居中原,与***杂居,渐渐地融合为一体。晋朝时,“匈奴五千余落入居朔方诸郡,与***杂处”。这种情况的出现,与汉代长期和亲和交往有着直接关系。

和亲所带来的民族融合,在不知不觉中消解汉匈两族之间的仇恨和敌对,促进汉匈两族长期战争的结束。

总的来说,选择“和亲”,无论是对边境安全还是对国家经济文化发展都有益处,还能保持汉匈两族长期和平的往来关系。正是因为考虑到这几点,汉武帝才会以和睦的方式与匈奴相待。

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为了彻底解除匈奴的威胁,改变自汉建立以来对匈奴和亲、缴纳钱粮金帛的屈辱政策,先后五次倾全国之力,派遣卫青霍去病等将领讨伐匈奴,彻底击败了匈奴主力,迫使匈奴残余势力逃到漠北和中亚,自此漠南无王庭。于是设置朔方郡(今内蒙古杭锦旗西北)和五原郡,从内地迁徙十万人到那里定居,还修复了秦时蒙恬所筑的边塞和沿河的防御工事。

但到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又与匈奴单于和亲。这是为什么呢?

一、匈奴表示臣服,汉朝对匈奴的策略也随之转变。

汉宣帝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匈奴残余势力基本活动于漠北地区,对汉朝已经构不成威胁,所以,宣帝下诏,裁撤部分北部边防驻军:“今复饬(chì)兵重屯,久劳百姓,非所以绥天下也。其罢车骑将军、右将军屯兵。”

汉宣帝神爵二年,青海、甘肃一带的羌虏也降服汉朝。匈奴日逐王先贤掸带领万余人众来归降,被封为归德候。匈奴单于也派遣名王来奉献贡品,贺正月,表示臣服于汉朝。

在匈奴单于表示臣服的情况下,宣帝为了显示大汉的恩宠,这才宝石可以和亲安抚(后由于单于病死未能实现)。这与之前的被迫和亲是有本质区别的。

其后,匈奴更是分裂为五单于,单于率众归降汉朝也成为风气,五凤二年(前56年)冬,匈奴单于帅众来降,封为列侯。甘露三年(前51年),呼韩邪单于亲往帝都长安,俯首称臣做北藩。

二、儒家的大一统王道思想,把匈奴视作汉朝子民的一部分。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过五六十年的实施,到宣帝时期,儒家思想已经深入汉朝的各个领域及各项政策之中。儒家的王道思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对其后历代统治者都有深刻的影响

多谢网友“小斌说历史”邀请回答。

也许,您了解的汉匈大战到“漠北决战”就终场结束了,其实这只是汉匈大战的“上半场”。这里,我说说中场休息和下半场,很多人不知道还喜欢喷,有必要好好说一说。

上半场打了16年主要7次大战,汉军占上风,但漠北决战后双方20年间没有打仗。为什么?一方面,匈奴元气大伤,远遁沙漠,汉军想打却打不着;另一方面,对匈奴作战只有巨大投入却几乎没有产出,十几年下来,西汉也耗得差不多了,比如漠北大战就损失马匹十余万。

中场休息的20年里,匈奴屡次派人要求和亲,都被拒绝。汉武要的不是打败对方,而是予以彻底消灭,曾于公元前110年亲率18万大军向匈奴***,还派使臣侮辱新的匈奴单于,算是对当年匈奴对吕后侮辱的报复。对方忍气吞声,且鞮(音同“低”,dī)侯单于表示:“我儿子,安敢望汉天子!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当然,这只是暂时的妥协于和平。

20年后,汉匈大战下半场开始。由于霍去病和卫青先后过世,汉军统帅换成了李广利。主要有三场大战:

1.天山—浚稽山之战(河西方向,公元前99年)。当年,霍去病在此被匈奴截击却大败匈奴,汉武帝想***当年的辉煌,于是派5万汉军兵分3路主动发起远程奔袭。历史惊人的相似,汉军在初期作战中取得成功,班师途中也遭到截杀;历史也惊人的不同,李广利险些突围不出,损兵大半。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的“李陵***”就发生在这次大战中。李陵之所以被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所率领全是步兵没有骑兵,虽然特别能打,杀敌1万,但机动性太差,被围后难以脱身。

2.余吾水之战(今蒙古土拉河,公元前***年)。汉武帝总结教训,认为上一次是由于兵力不足(只有5万),所以派出21万大军。这一次没有划定作战地域,因为汉武帝的目标不是争池夺城,而是消灭匈奴,对方在哪儿就在哪儿打。不过,21军汉军中只有7万骑兵,已大不如前(漠北大战)。李广利率领的主力13万人与匈奴10万人在余吾水发生遭遇战,不分胜负。李广利担心匈奴增援赶到,主动撤出。估计上次天山之战失败,心理阴影面积比较大。

3.燕然山之战(今蒙古杭爱山,公元前90年)。这一次离上一次已经7年,这7中匈奴已恢复元气,多次侵犯汉境。汉武帝这次出兵有反击性质,兵力14万,已不如上次,目的也不再是歼灭匈奴,而是捣毁其后方后勤基地。燕然山之战,李广利率领的主力有7万,对方5万,结果却被人家歼灭,统帅李广利投降(后被杀)。

燕然山之战(而非漠北大战)才是汉武帝时期汉匈最后一次大战,以惨败告终。此时,不仅对外作战失败,内部也出现不稳。没办法,汉武帝只好收手,下罪己诏,终止了汉匈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