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人物 > 正文

初三上册历史人物

  1. 长孙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渊源吗?
  2. 历史上成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长孙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渊源吗?

先明确回答问题,再详细解读。长孙是所有孙子中年龄最大的,而不是长子的儿子。所有儿子中,无论是老大、老二、老三等,谁最先生了儿子,这位儿子就是长孙。

但长孙并不能在继承上占据优势,无论是财产还是爵位。先说爵位,封建家族中,爵位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了爵位,他的嫡长子自然就成了爵位的继承人,即便是年龄在孙子辈中较小,也是唯一的爵位继承人。

再说财产,在我国的封建社会里,实行的是嫡子平均继承制,即便是庶出的儿子也会分得一定分额的财产,具体得看什么样的家庭了,有的家庭甚至***有儿子共同平均分配财产,无论是嫡出还是庶出。然而到了孙子辈,孙子们只能去继承其父亲的财产,跟继承爷爷财产没有关系,换句话说,父亲在爷爷那里继承了多少财产,这位父亲无论生了几个儿子,这些孙子们也只能继承他们父亲的那一份。如果在爷爷的财产分割前父亲就去世了,他的儿子们也会分得父亲应分得的那一份。

初三上册历史人物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总而言之,长孙是最大的孙子,但他在爵位及财产的继承上,并不一定占据优势。

中国的封建社会里,儿子对父亲的财产由于实行地是共同分割的制度,所以儿子都会得份财产,“每只羊都有一片草吃”,这其实对社会的稳定是有好处的,但也少了冒险精神,这可能是中国封建社会较为漫长的根源之一吧。在西方,比如北欧,封建时期实行地是长子继承制,财产没有别的儿子什么事,所以这无财产可继承的男人们,就成群结队去海外抢掳,形成历史上有名的“北欧海盗”。

民间兄弟多的户已经在这个时候属于风水岭,由于轰麦烈烈的几十年***生育实施,农村生两胎,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三兄四弟的少之又少。不过农村两兄弟的户还是有。

初三上册历史人物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我国文化传承悠久,大多数既有传统移续,同时又受地位,贫富,强势而随风倒。有时无原则的超出原则的范围,打不起官司告不起状,唯一是信守,尋循。

父母所生多个儿子,一长男,二次男,三四五依次结尾到满房。现在本人冒昧回答长孙是最大的孙还是长子的儿子?不针对任何人,也许说出来不合他人心意请勿见怪。家庭里讲究长紊不乱,当然没有法律规定那么严格,其实长子的儿子是长孙。,那怕是孙子中年龄最小的也是长孙。孙子中最大的孙,也就是长房后面,次房,三房,四房………,年龄大的孙是叫头孙,头孙就是某某爷爷的第一个孙,但不是长孙。民间有句“爷爷奶奶疼头孙”之说。

天下家庭各异,家规家法各异,需要有担当的时候就隐藏,有利益的时候就争先恐后,加上传统的东西只有口头信守,没有书面,条文规定,有时就混淆不淸。结果就出现论地位,贫富,强弱,派性,甚至白说成黑,颠倒是非而话事,故然民间***萌芽。

初三上册历史人物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文化文明进步的家庭,在弄清谁是长孙,在孙辈里必须不能以年龄大小,正儿八经是长子之子为长孙,长曾孙,长玄孙依次类推,永远传承。(听话的是师傅,说话的是徒弟,冲突到某位读者敬请原谅)

历史上成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由于秦朝我们很久远,有3000多年来的历史,本来留下的历史资料就少,加上秦朝闹了两次火灾: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把许多历史资料和书籍都烧了。

第二次是项羽灭秦后,放火烧了阿房宫,书籍和史料被付之一炬,因此秦朝史料寥寥无几,只有在司马迁史记里有记载

由于资料匮乏,成蟜这个人物到现在依然有争议。

(成蟜)

《史记·秦始皇本纪》对成蟜记载的非常简单——王弟长安君成蟜将军击赵,反死屯留,军吏皆斩死,迁其民于临洮。

《东周列国》小说叙述成蟜反秦后潜逃到了赵国……

屯留造反,是公子成嬌一生的分水岭,也是他短暂生命的终结点。

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在秦王政八年的时候,秦王的弟弟长安君成嬌率领军队攻击赵国,但是莫名其妙的成嬌造反了,然后被嬴政镇压,最后将成嬌杀死在了屯留。

那一年,公子成嬌才17岁。

至于造反的具体原因,早已无从考证。有人猜测是赵国对成嬌使了离间计,说嬴政不是秦国王族血脉,而是吕不韦的私生子,说成嬌才是正统的秦国王族血脉,如果成嬌不攻打赵国,赵国愿支持成嬌当秦国的王,于是成嬌就反了。

另一个原因说这是嬴政和吕不韦一手策划的。因为成嬌的背后是华阳夫人,属于楚系一脉,为了防止日后楚系一脉造反,就策划杀死了成嬌。

但无论是何原因,相比于从小徘徊在死亡边缘的嬴政来说,成嬌就是温室里的花朵,17岁的他,只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他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也就有一腔热血和单纯的心思,最后莫名其妙的成了政治的牺牲品而已。

成蟜的身上流着大秦王族的血液,其血统的合法性毋庸置疑。

倒是嬴政的血统被一些好事者存疑。

吕不韦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能力,从一个商人跻身于大秦王朝的政治舞台上,创造出一个政治奇迹。要知道当时再富甲天下的商人,根本就没什么地位。

吕不韦的成功自然就惹来可怕的非议,而他的政治倚仗——嬴政及其他妈赵姬当然被卷入是非之中。

嬴政的同父异母弟——成蟜,自然进入了一些政客的法眼。无论是除掉嬴政还是废黜,赢成蟜是唯一的最佳候选人。

作为秦王赢子楚的的儿子,成蟜的一出生,就注定了他的命运

成蟜的野心逐步增生,源于一些野心家们的纵容和对至高无上的权力的渴望。

别相信《大秦赋》中塑造的成蟜形象。倘若他真是那么的愚蠢和无知,没有哪个傻子会不顾一切地,以家族的性命和自己的荣辱去支持他的。

关于先秦的史料,多数都是语焉不详的。这要“感谢”我们的始皇帝,他的焚书政策毁灭了太多的典籍,没想到的是推翻暴秦的西楚霸王又一把火烧了不少,这导致很多先秦历史的记载实在是太少了。

而成蟜就是其中之一,关于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历史没有记载,我们只能只言片语中寻找了。

1、 秦廷中的韩系人物

现在热播的《大秦赋》中,华阳太后扶植了韩夫人,也支持成蟜代替嬴政成为太子,其实这是说不通的,华阳太后是楚系的重要人物,她完全可以找一个楚女嫁给秦庄襄王,而不是一个韩女。

而历史上这位韩夫人很有可能是夏太后的人。这位夏太后就是秦庄襄王的生母,她在儿子继位时,被同封为太后,虽然其势力不如华阳太后,但也应该有着政治诉求。

这里要说一下,夏太后的“夏”可能是姓氏,也有可能是地名(类似于赵姬)。而历史上夏朝的势力范围大致就是战国时期的韩国地区,所以夏太后很可能就是韩国人。

从史料分析,成蟜要比嬴政小三岁左右,从小在夏太后身边长大,加上韩国的血统,必然要比后回秦国的嬴政要亲,而且嬴政背后的赵姬和吕不韦算是赵系人物。

所以说,嬴政虽然成为太子,但地位并不稳固,赵姬的身后还有楚系的华阳太后和韩系的夏太后,这就是嬴政早期的秦后宫的势力分布。

成蟜就是韩系的代表人物。

2、 史料背后的政治斗争

公子成蟜是秦庄襄王(异人子楚)之少子,秦始皇之弟。

《史记》中关于成蟜的记载太少,生卒年及生母都未说,《秦始皇本纪》记载:八年,王弟长安君成蟜将军击赵,反,死屯留。军吏皆斩死,迁其民于临洮。将军壁死,卒屯留,薄鶮反,戮其尸。

就是说秦始皇八年,他的弟弟成蟜带兵攻打赵国,反叛,死在屯留他的军吏都被斩首,把屯留的百姓迁到临洮,将军壁也死,士卒屯留的薄鶮反,屠戳他的尸体

我们大致算一下成蟜当时的年龄,秦始皇赢政生于秦昭襄王四十八年正月(公元前259年’,他的父亲子楚从赵国逃回秦国时是昭襄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赢政两岁(当时赢政与母亲赵姬被留在赵国)。

成蟜是在子楚回秦国后另娶的夫人所生,也就是说赢政至少比成蟜大三岁。

赢政十三岁即位,八年,成蟜击赵。就是说成蟜攻赵反叛时,秦始皇二十一岁,那么成蟜最大也就是十八岁。

据《战国策》载,十五岁的成蟜出使韩国,韩献百里之地给秦国,为秦立下大功,封为长安君

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凭什么能说动韩国,献百里之地给秦国?那得寻根探底。

众所周知,秦庄襄王子楚,非嫡非长非贤,能从一个质子回国立为太子,继而即位,全得力于吕布韦坚实的经济基础作后盾,有了他的运作,子楚才能作华阳夫人的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