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人物 > 正文

敢说敢做的历史人物是谁

  1.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这是为什么呢?

感谢邀请!在孔子的时代里,“畏天命”是忠,“畏大人”是孝,“畏圣人之言”是理,忠孝是做人之本,理是立于人群之必需。

“敬天命”包括了一切信仰,信上帝、主宰、佛等。这些都是“畏天命”,从前社会等级分明,这种畏,用来维护社会稳定。有时候,“敬天命”更多的是人与自然一种和谐相处的方式,人类再高级,也是动物,动物就注定逃不过自然选择的法则。所以,天命也是遵从自然选择的法则。

再者现代人虽然破除了迷信,但依然要有所敬畏,“天地有定律,四季有成规,万物有法则”,现在,自然、真理、规律就是我们需要敬畏的天命。

敢说敢做的历史人物是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畏大人”三个在这里字所说的大人并不是一定指官职有多高,对父母、长辈、有道德学问的人有所怕,才有成就。一个人再成功,总有他的父母、上级,让他敬畏,从而做事各自心中掂量再三,不轻举妄动。当然,单单是怕也是不合理的,一定程度上,更多的是敬,父母、长辈、有德行的人,在人生的路上,是明灯,是领路人。对于这些人,“孝”更合适。

“孝”古今延续,到现代,依然是评定一个人行为的重点标签,人无孝,就无根,注定一生漂流,不稳定。

“畏圣人之言”,“圣人”自然而然是品格高尚,有学问的人,这样的人说出来的话,自然是有道理,古代讲究拜师,师者,贤能之人,传道受业解惑,所有这里的“畏”,在学习的同时自然多几分敬意。敬畏地位高、德行高的人,敬畏圣人的话。才能从中更好的学习,知理而立于世。

敢说敢做的历史人物是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圣人”对于社会的进步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也是在个***生选择上的标杆。学习圣人而明理,人之所以为人,一定程度上就是明理。

这句话原文如下: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敢说敢做的历史人物是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节选自《论语》季氏第十六

解释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贵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敬畏,不尊重地位高贵的人,轻侮圣人之言。”

  孔子在这里告诉我们『君子有三畏』,「畏」是敬畏,不是说君子真的恐惧,这个畏也不是讲他自己害怕恐惧,不是。前面我们读到《论语》,孔子也有一句话说,君子之道有三,君子道有三,所谓「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智、仁、勇是君子的三达德。所谓达德,是圣人之德,也是自性中本来具足的德能,叫性德。君子是在修行当中的人,不断的把自己污染的习性去除,恢复本来具有的本性。所以他所修的智仁勇,是依这个三者,三达德而修的。勇而不惧,所以君子无所畏惧,不忧、不惧、不惑,没有迷惑,也没有忧虑,没有畏惧。

  所以这里孔子又说「君子有三畏」,这个畏肯定不是指畏惧。因为君子无私无我,所以没有什么畏惧。如果有私心,执着这个「我」、这个身体,就会有贪生怕死的念头,这当然就会有畏惧。我们看到孔老夫子在陈蔡绝粮,绝粮七天,一般人这受不了了,马上就得死。可是你看孔子,真的是不忧不惧,还在那里弹琴唱歌,自得其乐。为什么他不忧不惧?他无我。真正明白了身体不是我,身体好像一件衣服一样,是可以换的,而灵性是不灭的。君子要追求的是恢复自己的灵性,回归到真我本然的境界,这是成圣人。所以对这个身体、这副臭皮囊,不会特别舍不得,不会,没有放不下的。所以能够做到杀身以成仁,即使是死了也不在乎,成就仁的品德,因此大勇而无惧。

  孔子在这里讲三畏是什么意思?这个畏是敬畏,不是畏惧。敬畏什么?这里讲到三种,『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他所敬畏的第一个「天命」,这是第一个我们所敬畏的。什么叫天命?要讲得太深了,我们并不懂。《中庸》所谓的「天命之谓性」,这个「畏」可是讲到宇宙的本体了。《中庸》开篇说的「天命之谓性」,就是讲宇宙是怎么生成的。这个天是自性,自性纯真无妄。那命呢?命是妄的,真中起了妄,虚妄的念头起来了。妄念一起就产生境界,所以天命就是真妄和合而产生了宇宙万物。所谓的性就是指真妄和合的这个体,这个体佛家称为阿赖耶识。这个性做为宇宙的本体,现相那个根源,由什么而生的?由我们一念不觉而生。

  所以畏天命那是什么?要处处觉照,不生妄念。知道一起妄念就堕入了境界当中,堕入了因果轮回的这样的一个规律当中。没有念头的时候一念不生,那你就是完全跟自性融合在一体,佛法称为常寂光。圣人证得这个境界了,这叫道,他要用道来证得这个境界。所以「率性之谓道」,随顺性德这叫道,随顺这个性叫道。「修道之谓教」,君子依这样的道而修,所修的是见性,回归到自性。因此起心动念不得不提高警觉,一念要是迷了,就在境界里面出不来了。讲这个或许很多人觉得很难懂,那我们换一个说法,讲得比较的通俗易懂一些。天命就是因果,只要念头一动,就有境界产生,境界一现那决定就有因果。因果怎么来的?因为我们有念念相续,所以境界在相续,因果在相续,循环不空,不可以不畏。造善因得善果,造恶因得恶报,岂能不畏?《太上感应篇》开篇就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所以要畏。真正畏惧因果报应,这种人也是觉悟的人,他深信因果,必定能够大明心性。因果跟心性,它是不二的,要证得心性必须从深信因果下手。那么儒家讲求的因果,虽然没有道家、佛家讲得那么多,但是它也有讲到。儒家讲入世,佛家讲出世,道家讲救世。

敬畏天命,敬畏大人,敬畏圣人之言,这是孔子所要求我们 的。这里实际上涉及到三大方面的问题:天命关于信仰,大人关于社会规范,圣人之言关于思想权威。一个人有了这些敬畏、信 仰就会有所皈依,生活就会有所规范,思想就会有一个中心。在 此基础上活着,生活才会觉得有目的,人生才会感到有意义,一 切的事业感、成就感,才会油然而生。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这 些敬畏,这些信仰、规范和中心,那就会恣意妄行,无视社会思 想和行为规范,无所不为,无恶不作,因而是非常危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