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帝王将相 > 正文

帝王将相避暑图片,帝王将相避暑图片大全

  1. 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为何偏偏没有承德避暑山庄?
  2. 为什么康熙、乾隆多次去五台山呢?

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为何偏偏没有承德避暑山庄?

中国的四大避暑胜地分别为秦皇岛的北戴河、信阳的鸡公山景区、坐落于沪、宁、杭的金三角地带的莫干山及江西的庐山。那为什么没有承德避暑山庄呢?我想这应该和承德避暑山庄的皇家身份有关。

承德的避暑山庄是清代***园林,又称热河行宫,承德离宫,虽然闻名史册,但久为禁苑,又地处塞外,历来光顾的人不多,直到这几年才被旅游者搅得热闹了一些。

1、从地理位置看,承德市群山环绕、景色宜人、气候凉爽,更因为其处于华北和东北两个地区的连接过渡地带,西南与南分别挨着北京天津,背靠蒙辽,北可控蒙古,南亦制天下,由此也就成为了塞北重地。清康熙乾隆两代皇帝建行宫于此。由于承德特殊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而成为清朝前期北京以外的重要政治中心。

帝王将相避暑图片,帝王将相避暑图片大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从山庄的建筑类型看,整个避暑山庄建有高大厚重的围墙,上面可以屯兵亦可巡逻。内部分为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四部分,山庄很大,据说比颐和园还打了整整一倍,装下八九个北海公园不成问题。

因此,不论从地理位置,还是从山庄的建筑类型,承德山庄都不是老百姓能进入的避暑场所,再加上北戴河、鸡公山、莫干山、庐山都是开放式的场所,各有自己的避暑特色,因此被广大百姓称诵,也就有了中国“四大避暑”胜地的民间说法。

从古至今,历代当权者都对王宫贵族每年的消夏避暑都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安排部署,都城周围的避暑胜地便应运而生。诚如,每年5到8月,汉武帝喜欢陕西甘泉山下的甘泉宫避暑;唐太宗呢,喜欢去渭北高原的九成宫;清帝更奢侈,在河北耗时89年(历经三朝),搞了个规模庞大的承德避暑山庄作为“夏宫”

帝王将相避暑图片,帝王将相避暑图片大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时至今日,江西庐山、浙江莫干山、河南鸡公山、河北北戴河始终是中国人公认的四大避暑胜地。因为这一切都与近代的“不速之客”有密切的关系。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多个通商口岸被迫开放,其中就包括长江中下游的重要城市南京、镇江、汉口、九江,外国人允许在中国自由游历、通商、传教,1860年《北京条约》后更是允许租地盖房。

于是洋行纷纷在通商口岸设立分行、大批传教士来华传教、商人“下海淘金”、失业青年寻找就业机会...西侨纷至沓来,工作、定居,逐渐成为中国一个特权群体。

帝王将相避暑图片,帝王将相避暑图片大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受副热带高压影响,长江流域在盛夏季节常常出现酷暑天气,加之河湖众多、相对湿度高,武汉、南京、九江、安庆、上海等地异常闷热,有“火炉”之称,其中九江更甚。

来自温带的白人对此严重水土不服,且每每这时像疟疾、霍乱等的热带病频发,自开埠以来,外国人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尤其是更加脆弱的儿童。寻求清凉的避暑胜地是他们生存下来最重要的渴求。

第一个被盯上的,是庐山。

位于江西北部的传统文化名山-庐山,历史悠久、环境清幽,最重要是地理位置好啊——东偎鄱阳湖,北枕滔滔长江,距离“火炉”九江非常近!

1917年,庐山牯岭摇身一变“世界建筑博物馆”,英、美、徳、俄、法、意、日等风格各异的别墅560多幢,1933年有848幢...如今现存1000多幢,成为庐山最知名的旅游资源

庐山之后,北戴河、莫干山、鸡公山一样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相继被以同样的套路开发成避暑胜地。

为什么康熙、乾隆多次去五台山呢?

五台山座落在山西省的忻州,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做为大清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两位皇帝,康熙和乾隆祖孙两人为什么多次去五台山?大家都知到,民间传说顺治帝为情而伤,看破红尘,放着帝王不做到五台山出家为僧,法号行痴,这都是民间传言,并没有记载的。

康熙和乾隆为什么多次去五台山,清朝是个夷族王朝,所统治的疆域内集汉,藏,蒙等占文化主导地位的民族,其共同信仰是佛教,那么皇帝本身就把自己标榜为文殊菩萨传世,而五台山按佛教说法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所以多次到圣地去参拜,这是用信仰来紧固和团结异族,为我大清的忠实子民,这是主要原因。

其次康熙,乾隆祖孙是中国最后一个王朝中鼎盛时期,康乾盛世,大清国当时国家空前的繁荣,国库充裕,做为朝庭主要的经济来源之地,大家一定想到当时的两江地区,这是正确的,不然祖孙二人也不能多次去江南,可也别忽略北方山西,山西也是当时的经济强省,晋商遍天下,是清庭中央税收主要来源地之一,大家也不难看出清代的***作品,为什么都好出现这两个地界。越富裕的地区往往都要受到重视的,所以也不排除康,乾去五台山祭拜菩萨(文殊菩萨的道场)的机会,到山西地界体察一下民意,考查吏治,对当地各级衙门一个激力整治作用

谢谢悟空邀请。

《鹿鼎记》***剧中,康熙多次派韦小宝到五台山,实际是为了了解康熙的父亲顺治皇帝的状况以及该如何治理朝政等等。

乾隆多次去五台山,就不得而知了,可能是继承康熙的某些东西,也可能五台山真有什么想不到的东西。

康熙的父亲顺治是否在五台山当和尚是清初的四大疑案之一。根据正史,顺治帝是在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那天死于天花。在王熙的《自撰年谱》中曾纪录,事先他奉诏入养心殿,顺治帝亲口对他讲:“朕患痘,势将不起。”

顺治帝是死于天花,没有当和尚,那么康熙、乾隆去五台山干什么去了呢? 

康熙八岁继位,全是他奶奶孝庄皇后一手带大,顺治是孝庄的儿子,白发人送黑发人,首先康熙去五台山是带着奶奶孝庄思念顺治的感情;其次怀着对亲生父亲的想念,身为一国之君,礼服大臣鳌拜、亲征葛尔丹、安定三藩之乱,光复台湾,其中的困难和波折或许只要在面临父亲亡灵的时,倾慕诉说管理国家困难的过程,把自己柔弱的一面表现出来。

乾隆皇帝继承王位,来源于爷爷康熙的赏识,史书记载雍正就是沾了乾隆的光,所以说去五台山即是怀念康熙,又是给康熙灵前说我做到了,把国家治理好了。

康熙、乾隆去五台山,是思念先辈创业不易,是精神的一种寄托,也是在先辈面前展示柔弱的一面,毕竟帝王在外人面前只能展示强大、不可近人的一面。

欢迎大家在下方评论区讨论,谢谢。

清朝中前期,皇帝们都爱去五台山。

据统计,中国历史上,自北魏孝文帝至清仁宗,共有9位皇帝,先后18次巡幸五台山礼佛。其中清中前期就有4位皇帝,前后多达13次巡礼五台,占了总次数的70%以上。

皇室巡幸五台山,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扶持藏传佛教,将五台山打造成藏传佛教的圣地之一。

清朝建立后,为了加强其统治和巩固边疆、其统治者除利用武力征讨、暴力统治外,还加强思想统治,针对蒙***族的历史传统以及风俗习惯、心理素质等与汉族不同的情况,清朝于是利用藏传佛教“化导”、“柔顺”蒙***族。

即通过藏传传教来使让人们听从按世间帝王形象组扫的、虚幻想象中的佛的安排、让人们忍受现实的苦难,把幸福的希望寄托于死后升入虚无缥缈的极乐世界,从而加强其统治。

对此,康熙《五台山殊像碑》中说“(兴喇嘛教)事有俾于劝俗 , 聿弘觉善之门。”雍正说:“因思古今之有佛教,特 以劝善惩恶,济世觉民为本。黄教之传,所以推广佛经之旨也。......广布黄教,宣讲经典,使番夷僧俗崇法幕义,亿万斯年,永跻仁寿之域,则以佐助王化,实有稗益”。乾隆也写诗说:”教维神道设 , 总为牖斯民 !”

这些都明确反映了清朝尊崇和扶持藏传佛教,意在统治蒙***族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用心。而五台山作为汉藏共存的文殊圣境,对蒙藏人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因而清朝统治者将五台山作为联结和管理***的政治纽带,以此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正是由于清***认识到了五台山的特殊地位,并给予积极支持,才促使藏传佛教在五台山兴盛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