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人物 > 正文

成语典故与历史人物,成语典故与历史人物故事

  1. 哪个历史人物出现的典故(成语)最多?
  2. 有些被误传了千年的成语,你知道哪些?
  3. 众多成语故事中,你印象深刻且寓意深长的有哪些?为什么?

哪个历史人物出现的典故(成语)最多?

答:我个人认为是韩信,根据资料列举大约38个之多。

为您列举:

战无不胜 、国士无双 、一饭千金、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沈沙决水,半渡而击、

成语典故与历史人物,成语典故与历史人物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背水一战 、拔旗易帜、置之死地而后生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十面埋伏、 兵仙神帅、

胯下之辱 、解衣推食、居常鞅鞅、 功高震主、 萧何月下追韩信、金石之交、

汉中高对、 独当一面 、略不世出、不赏之功、 匹夫之勇、妇人之仁、

成语典故与历史人物,成语典故与历史人物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推陈出新、百战百胜、 勋冠三杰、 伐功矜能、 鸟尽弓藏、 兔死狗烹、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伪游云梦、

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人心难测、 钟室之祸、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问路斩樵。

成语典故与历史人物,成语典故与历史人物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应该是汉初三杰的韩信吧。不过,严谨的讲,应该是与韩信相关,我们现在知道的大部分成语都是四个字,一部分出自史学家的著作中,例如《史记》,另一部分是由故事演化,后人总结形成的。我知道的有:

1.背水一战

2.胯下之辱

3.十面埋伏

4.推陈出新

5.一饭千金

6.国士无双

7.拔旗易帜

8.功高震主

9.多多益善

与韩信有关应该最多。

1、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2、昌亭之客

3、乡利倍义

4、反其道而行之

5、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6、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7、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8、胯下之辱。

9、一军皆惊

看了大家的回答,我觉得大家怎么没有想到苏东坡呢 。正确答案应该是苏东坡,因为苏东坡的诗、词、文章,以及故事太多了,想想这里面会有多少成语。我之前写的一篇文,提及“苏东坡诗现存2700首,词300余阙,书信1700封,各类文章数千篇,合计万篇,这里面为后世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

下面上几张图,看看这些成语以及出处,大家还熟悉否。

因为苏东坡这首诗开的玩笑,陈季常成了惧内的代表,其实,苏东坡的这位好朋友家庭生活过得很舒服,而且是有艳福的主。我们不应该笑他,是应该羡慕他了。

江山如画的出处,大家还记得,“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吧。

其实,还有很多,比如雪泥鸿爪、令人喷饭、对床夜雨、明日黄花、庐山真面目等等,都是出自他的诗文,我就不一一说了。关键,我觉得苏东坡的好多成语,自带其人生哲学。

高兴能回答您这个问题,我是光明左使丶,专注于历史领域的兴趣创作。

在前些日子拜读《吕后传》和《霍去病传》的时候就在书中了解到关于“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的成语可谓车载斗量。

1.国士无双:这是萧何向刘邦推荐韩信的时候用的。

2.一饭千金:这是韩信年轻时候穷困潦倒,漂母时常救济韩信,韩信许下万金相报的承诺。

3.胯下之辱:这成语我们再熟悉不过了吧。

4.妇人之仁:这是韩信评价项羽

5.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是形容韩信用兵虚虚实实、出其不意

6.解衣推食:说的是刘邦非常重视韩信。

7.背水一战:韩信率军没有了退路,激发了斗志,获得胜利

8.独当一面:这同样是萧何形容韩信的统兵能力

有些被误传了千年的成语,你知道哪些?

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能以简短的文字准确地表达出丰富的内涵。但是很多人对于成语的理解,只停留在字面意思,并不了解它的来历和典故,因此误传误用的现象时有发生

现在分享几个被人们误传已久的成语:

1.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出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孟子·离娄上》

这句话是孟子说的,说的是舜在娶妻时没有提前告知自己父母,没有尽到自己做儿子的责任,这就是“无后”了。所以说“无后”的意思是没有尽到作为后代的责任,并不是真的指没有后代。

而汉代的赵岐断章取义,随意注释,于是就变成了“不结婚、没有子嗣是最大的不孝。”然后现在这句话,也变成古往今来催生、催婚的利器了。

2.文不加点

出处:“衡因为赋,笔不停缀,文不加点。”——萧统《祢衡〈鹦鹉赋〉·序》

汉末文学家祢衡,擅长文章词赋。一次宴会上,有人献鹦鹉一只。祢衡应主人之请,即兴作《鹦鹉赋》一篇,提笔一气呵成,文不加点。

“文不加点”里的“点”是改动、修改的意思。成语的本意是指文章水平极高,写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现在经常被人误认为是写文章“不加标点”。

难兄难弟

现在:处于同样困境或者共患过难的人。

原意:兄弟两个才能品德俱佳,难分高下。

出处:东汉时期的两个堂兄弟,某天闲的***,为谁的爹更牛叉掐起来,闹腾得不可开交。

他们的祖父看不下去了,大声说:“孙子,别吵吵了,我俩儿子都顶呱呱。一个难(nán)为兄,一个难(nán)为弟。”

掐架都能掐出成语,佩服。

现在:富贵人家的女儿;现也指未婚女性。

出处:春秋伍子胥逃难,路遇一浣纱女,浣纱女拿食物救济伍子胥。伍子胥说:“不要别人说你见过我。”浣纱女听后,抱起石头跳了河。伍子胥因此发誓:将来必以千金回报。

后来功成名就的伍子胥,果然把1000斤金投到浣纱女跳水的河里。

人们就把这个连名字都没有留下的浣纱女称作“千金小姐”。

现在:人与人之间互相争斗,用尽心机。

无奸不商,原是“无奸不商”是说古时候开粮行,卖谷米是用升或斗量的,商人卖谷米每次都是把升和斗堆的尖尖的,尽量让利,博得回头客,所以叫无尖不商。如果是“奸”那世上做生意的岂不是没有好人了!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原本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在封建社会,女子的地位相对都较低,在终身大事方面,都是父母所决定,故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说法。嫁过去之后,不管他是乞丐,还是年迈的老头,都不能够有怨言。所以,就有了“嫁乞随乞,嫁叟随叟”的典故。随着时间的推移,“乞”就误传为“鸡”,“叟”则成“狗”,整体就成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表达的意思没有太大区别!

衣冠禽兽这个成语,我们都知道是个贬义词,用来比喻品德败坏的人。形容这个人表面上衣冠楚楚,像个正人君子,实际上内心阴暗。事实上,这个成语在诞生之初,并不是个贬义词,反而是个***羡慕的"体面"词儿。

"衣冠禽兽"一语来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据史料记载明朝规定,文官官服绣禽,武官官服绘兽。品级不同,所绣的禽和兽也不同,具体的规定是:

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鸳鸯,八品绣黄鹂,九品绣 鹌鹑。

武官一品、二品绘狮子,三品绘虎,四品绘豹,五品绘熊,六品、七品绘彪,八品绘犀牛,九品绘海马。

文武官员一品至四品穿红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和九品穿绿袍。

所以,在那时候,衣服上能够绣有飞禽走兽,是正规的朝廷命官才能享有的体面,普通的老百姓是没有这样的资格的。能够穿着朝廷官员的服装的人必定是别人羡慕的角色儿。

但是到了明朝中晚期,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我们都知道明朝后期,我国的封建制度开始走向衰落。明朝设有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到明朝后期几乎是无孔不入,加上宦官专权,吏治***,整个官场从上而下***自危,彻底抛弃了当初"文死谏,武死战"的从政理念。选择明哲保身的官员还是好样的,更多的官员沆瀣一气,相互勾结鱼肉老百姓,因此老百姓对穿着绣有禽兽衣服的官员越来越厌恶,于是,"衣冠禽兽"这个成语开始有了贬义。

"衣冠禽兽"这个成语沦为贬义词,最早见于明末陈汝元所著《金莲记·构衅》一书中:“***骂我做衣冠禽兽,个个识我是文物穿窬”,“穿窬”是窃贼的意思。 清朝小说家李汝珍也在《镜花缘》里写道:"既是不孝,所谓衣冠禽兽,要那才女又有何用“。这里的"衣冠禽兽",和我们现在理解的意思是一致的,指那些外表衣冠楚楚,内心行为却卑鄙无耻的人。

在明朝以前有个成语,和现在的“衣冠禽兽”的意思差不多,叫做"衣冠枭獍",这个词出自宋朝孙光宪的《北梦琐言》。"枭",是一种穷凶极恶的鸟儿,传说它为了存活,不择手段,不惜吞吃母亲。"獍",传说它饥不择食,杀气腾腾,居然咬死自己的父亲。由此看来,很久以前,在我们的语言里就有成语来形容道德败坏的人了。

面对这个问题,老王想到了一个,随着时代两次变身,意义也大相径庭的成语。

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西晋皇甫谧的《帝王世纪》一书。原句:纣倒曳九牛,抚梁易柱。

皇甫谧是即是医生又是文学家,医生里面书写的最多,作家里面病治的最好。就是这么一个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在医学界和文学界都享有盛名。

《帝王世纪》是一部记述帝王事迹的史书,上自三皇五帝,下到汉魏都有记述。

这句成语讲的是商朝亡国之君,纣王的一则小故事。那时纣王还没有继位,他的老爸帝乙是商王。一天帝乙正在朝堂跟群臣议事,由于宫殿年久失修,一根柱子突然折断。这跟柱子是承重梁,它的折断会造成整个宫殿的坍塌,后果就得像前几日,泉州倒塌的酒店一样,造成大规模的伤亡***。尤其那个时候,整个商朝的管理层就得一网打尽。

这时候,纣王从座位上蹦了出来,双臂用力抱住了即将折断的柱子。下人们赶紧换上了一个新的柱子,才避免了整个商朝的灭顶之灾。此事之后,帝乙对纣王青眼有家,册封太子,为以后商朝的灭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众多成语故事中,你印象深刻且寓意深长的有哪些?为什么

感谢邀请,我是王寒。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古人的很多成语依靠简短的字词就表达很深刻的意义,当然他们背后也有着一段或教育或历史或人文的故事。比如掩耳盗铃、亡羊补牢、刻舟求剑、悬梁刺股等等。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我刚刚看到的一个成语故事:唇亡齿寒

话说在春秋时期,诸侯征战不断,晋国是当时一个较为强大的国家。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质检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晋国虞地。大夫荀息说:“虞国君主是个目光短浅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一定会让我们通过,而且等吧虢国灭了,我们再反过来灭了虞国,东西也只是暂时存放在他们那”。晋献公听了感觉很有道理,就照这样做了。虞国国君看到这么多宝贝当即就答应了借道,可是虞国大夫宫之奇说“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万一虢国灭了,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可万万不能借道啊”,可是虞国国君根本就不听他的话。宫之奇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便带着家人离开了虞国,没过多久,果然晋国灭了虢国,随后就灭了虞国。

这“唇亡齿寒”的成语说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无处不在,有时危难来临,让我们不得不相信“唇齿之邦,唇亡则齿寒”,所以,要想谋求自身的安全与生存,首先就必须找到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势力,与之结合起来,共同对抗强者。


我是黄山茶农王寒,专注古文学,闲来无事也会舞文弄墨,主页有拙作数篇,欢迎关注。你还有哪些喜欢的成语故事呢?欢迎分享告知!

寓言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揠苗助长,邯郸学步,南辕北辙..无论是做人做事,第一要素是确立正确的方向,确立目标,如果开始选的方向错了,离自己的目标就越远。

寓言是智慧的源泉。

成语故事中“塞翁失马”寓意深远。塞翁失马是一则古代寓言故事,语出《淮南子人问训》原文如下: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者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文中主人丢失了马,是一种损失,但这种损失也将会给人带来好运。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福和祸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要以辩证的态度去看待我们生话中的得与失。塞翁失马常和焉知非福连用,比喻一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得到好处。


两袖清风:这个成语的表意为两袖中除清风外,别无所有,称誉为官清廉。一般用来比喻为官清廉、严于律己、不贪赃枉法的人,两袖中除清风外,别无所有。

说起这个成语的深厚意蕴就要特别提及汉服,就需要稍微了解一下中国古代人的衣着打扮。从三皇五帝开始,一直到明代末期(元朝、清朝等少数民族统治时期,统治者的服饰与汉服不同,此处不多说),在[_a***_]这块土地上,华夏﹙汉﹚民族所习惯穿着的服饰,统称为汉服。汉服最大的特点是:交领右衽、无扣结缨、褒衣大袖,同时辅之以盘领、直领、箭袖、纽扣等为其有益补充——但是,汉服没有我们现代服饰上显而易见的“口袋”,古人随身携带银钱杂物另有妙招。

古代社会等级森严、贫富差距巨大,一般平民百姓多着布衣,衣襟向右掩,在腰间束带,随身携带的散碎东西可揣在怀里;官员则多穿以绫罗绸缎名贵材质制作的长衫,袖子特别宽大,便于放些银两、诗词文章等。古代的贪官污吏却是把受贿的钱财放进自己的衣袖里,走起路来衣袖难以摆动起来,所以必不能“生风”。倘若官吏廉洁,没有贪赃枉法受贿,衣袖当然是空的,行动起来潇洒自然,只有“清风”。所以“两袖清风”就成为表官员廉洁的借用语了。当然,除了“两袖清风”,类似的与衣着服饰有关的成语还有很多。
(上图是笔者在某地孔子书院旅游时所拍,典型的汉服宽袍大袖风格) 笔者还喜欢“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他辞官辞得潇洒,可谓是“拂袖而去”(又是一个意蕴深厚的成语)。古人那种不同流合污、清正廉明的志向和追求,只有结合当时的衣着风尚、生活习惯才能有深刻的体会。 补充一句,说起“两袖清风”这个词语,我又想起来一个成语“披发左衽”,这个成语中的“左衽”与“右衽”的汉服相对,感兴趣的朋友不妨了解一下它的意思,非常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