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战争历史 > 正文

袁腾飞讲历史解放战争的故事

  1. 为什么有“梦回大唐”,却没有“梦回大宋”?
  2. 《万历十五年》到底是本什么书,都讲了什么?

什么有“梦回大唐”,却没有“梦回大宋”?

唐朝中国封建社会最强盛、最辉煌和最伟大朝代。那个时候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军事强大,外交活跃,文化开放,整个社会真正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和四面来仪,八方来朝的程度。

说到唐朝,不能不提到长安。其繁花程度,引来无数外国朋友,留学的、做生意的、旅游的、每日络绎不绝。长安是当时世界上常住人口唯一超过百万人的大都市,许多外国人对长安的繁花赞口不绝,羡慕不已,一致到了流连忘返的地步。唐长安的文化开放程度已经到了很高的程度,不同人种、不同肤色的人在长安城相互信任和友好交流,这里没有歧视,也没有对峙,只有相互学习和取长补短,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相互依存和包容。据说每年到长安留学的外国人多达十万之众,可见长安城当时对世界有多么大的吸引力。

但中国历史到了宋朝赵匡胤害怕宋朝江山被他人夺去,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将军的兵权,并在制度上尤其是在军事上对隋唐时期的府兵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将军和军队平时脱离,在选人用人上重文抑武,导致宋朝在北部边防长期受少数民族***军队的威胁而不能自拔,最终先后两次被外族势力灭亡,留下了历史上的靖康之耻和崖山海战悲剧。

袁腾飞讲历史解放战争的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宋朝没有恢复到唐朝的幅员辽阔就自废武功和马放南山,因而宋朝长期处于战争状态和弱势,到后来南宋靠割地赔款求生存,这样的朝代绝不是我们现在人梦寐以求的,只有“梦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应该是我们所有中国人的中国梦。

***盛世,名扬中外,天下一统,万国来拜。

君正臣贤,民心所向,屯兵开荒,一举两得。

袁腾飞讲历史解放战争的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外国使者,络绎不绝,相互结盟,互不侵犯。

书院林立,学子云集,诗词歌赋,盛极一时。

开荒种地,天下粮仓,商贾往来,繁荣昌盛。

袁腾飞讲历史解放战争的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古时***,威名远扬,后辈称倾,至今难忘。

宋之太祖,雄才大略,兵变称帝,一统华夏

皇权变更,烛光斧影,埋下隐患,人心涣散。

君王不正,奸臣挡道,***忠良,生灵涂叹。

宋之王国,颠颠倒倒,战火不断,人民遭殃。

***是当时世界经济、文化、领土、军事、人口、软实力的最强者,各方面均处于当时全世界的领先地位。作为华夏文明的高峰,不但被中国历史所称道,也为世界历史所公认。所以,中国在唐朝时期被称之为“***”,人们难免会对盛世产生崇拜和回忆,“梦回***”也就顺理成章。

宋朝同样也被称之为“大宋”,主要是当时中国的科学文化等社会科学在宋朝得到了空前发展,特别是被世界公认的“四***明”在宋朝就产生了活字印刷、造纸、火药等三项,极大促进了整个世界文明的发展。但相对于唐朝,宋朝的疆域、人口、军事等整体经济实力与唐朝不可同日而语。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单独拿宋朝来说事,虽然也值得大书特书,但和***相比,差距也是非常。

所有,“***”和“大宋”相比,人们更愿意回到空前繁荣的***,听李白杜甫吟诗高歌,看***街市丽人侍女,绝对的歌舞升平,太平盛世。能出生并生活在“***”的人们,绝对是空前幸福的时代,即使到了现代,人们仍然津津乐道,引以为傲,而时时“梦回***”。

“大宋”虽有繁华,但繁华相对于外敌入侵,更多的战乱频仍。从北宋到南宋的偏安,“靖康耻”永远是南宋人抹不去的梦魇和耻辱。所以如果能够“梦回***”,何必再去“梦回大宋”呢!

题主这问题就比较偏颇,尽管老百姓希望梦回***,笑入胡姬酒肆中;但怎么没有梦回大怂的人呢?袁腾飞 之流的公知不就非常热爱大怂“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吗?

尽管大怂不抑兼并,穷人与奴隶生活无异,养不起孩子导致不举子泛滥,经常人有狼牙棒我有天灵盖,但对于某些公知来说仍然是远迈汉唐的盛世,因为在大怂他们可以为所欲为。

同类活动还有梦回民国,在某些人那里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

这问题,就好比如大伙都怀念明朝,为何就不是秦汉,魏晋,隋唐,两宋,元清,道理都是一样,就是唐朝值得怀念,宋朝让人很无奈。

政治上,唐朝国土面积辽阔,西域,中亚一带都曾纳入版图。宋朝呢?中原传统势力范围都无法控制,四百年都不能收回燕云十六州。

军事上,唐朝军队彪悍无比,突厥,土蕃,土谷浑,日本高句丽等,无不是被吊打或消灭。宋朝呢?建国四百年,基本没打赢过,还两次被游牧民族团灭。

经济上,唐朝经济发达,陆路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都畅通无阻。宋朝呢?只剩下海上丝绸之路可以通行,无法打通陆路。

对外关系,唐朝是万国来朝,宋朝则对外称臣,称侄,缺乏霸气精神。

总之,活在唐朝,活出自我,活出精彩。活在宋朝,总感觉底气不足。

万历十五年》到底是本什么书,都讲了什么?

关于《万历十五年》究竟讲了些什么,我想,用作者黄仁宇先生在这本书里的自序,是最能代表作者所想要表达的东西的。

有学者认为,在明代的万历年间,中国的封建经济已向资本主义经济进展,而作者并不这么认为。作者认为,中国两千多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到明代到了极点,这是一切问题的症结。所以,在黄仁宇先生的笔下,这本书是一个大失败的总记录。所涉及的人物,从万历皇帝朱翊钧,到大学士张居正、申行时,南京都察院都御史海瑞,蓟州总兵官戚继光,以知府身份挂冠而去的李贽,他们们或身败,或名裂,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即便是侧面提及的人物,如冯保、高拱、张鲸、郑贵妃、福王常洵、俞大猷、卢镗、刘綎等,也统统没有好结果。

这种情形,在作者的眼里,断非个人的原因可以解释,而是当时的制度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上自天子,下至庶民,无一不成为牺牲品而遭殃受祸。

在中国古代,皇帝的职位是一种因需而生的机构,而皇帝又是一个个人,是人就具备人的个性,而非像机构那样应该有遵循的严格的规则。

《万历十五年》,意在说明16世纪中国社会的传统历史背景尚未与世界潮流冲突时的侧面形态,有了前面所述的历史的大失败,就可以保证冲突既开,恢复故态绝无可能,也因而留给中国彻底创造历史的机缘。

所以说,《万历十五年》,名义上看是说万历十五年集中爆发的那些事,但,实际上是两千年历史在那个时代的的集中冲突和爆发。

制度!制度!制度!重要的事情说三遍。黄仁宇在书中一直在强调的制度,大概也是《人民的名义》中反复提到这本书的原因吧。

都看到这儿了,点个赞再走呗。我是苏小妮,喜欢我的回答请点击关注并转发分享!

《万历十五年》是历史学家黄仁宇所作的历史随笔。主要讲述了万历年间几个关键人物的功过、是非、得失,包括万历皇帝、两任首辅张居正和申时行、清官海瑞、名将戚继光、哲学家李贽等。

下面分析一下其中的三个人:万历皇帝、首辅张居正和和申时行。

万历皇帝继位后第一个10年,即1572-1582,百事转苏、欣欣向荣。北方的“虏患”不再发生;东南的倭患也已绝迹;府库日见充实。

但其后的立储风波,让万历皇帝消极怠工长达十年之久,这在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因为文官们不容许他废长立幼,立他最喜爱的皇三子为太子。而这个愿望不能实现,他最心爱的女人郑贵妃就郁郁寡欢。

当万历皇帝无法与文官集团达成共识,他就以顽强的意志和臣僚们做持久的对抗,以示报复。虽然最终迫于强大的舆论压力,他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打算。但他带着伤带着恨,与整个朝廷持续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