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帝王将相 > 正文

帝王将相开馆画面,帝王将相开馆画面图片

  1. 国家挖掘黄陵,万历皇帝和两位妃子的尸骨是怎么处理的?你怎么看?

国家挖掘黄陵,万历皇帝和两位妃子的尸骨是怎么处理的?你怎么看?

1956年,时任北京市***、著名学者吴晗力主,郭沫若、沈雁冰等支持下,试图挖掘明十三陵,以揭开十三陵所藏有的巨大历史秘密。为此拟定《关于发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上呈中央,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份由历史学家正式提出的挖掘皇陵***。

请示报告最后到了周总理的手上,很多专家以时机不成熟提出反对意见,最后毛主席他老人家的点头之下,周总理原则上同意,但是还是请历史学家赵其昌(后任首都博物馆馆长)加以指导。

长陵是朱棣的陵寝,大而丰富,考古价值极高。但考古所成立不久,认为以目前的能力和条件,发掘长陵难度较大,不利于文物的保护,决定先发掘一个形制类似、规模较小的陵墓“试掘”,考虑到定陵时间比较晚,而且万历在位的时间最长,藏有的宝藏可能比其他的要丰富,对他进行开发,可以更好的为其他墓葬做出参考。

帝王将相开馆画面,帝王将相开馆画面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动工发掘是1956年,在1958年时,正式宣布“定陵打开”。

在清理过程中,最先清理的是孝靖皇后,她是“一月天子”朱常洛的母亲,熹宗朱由校时才迁葬进定陵。可能是迁葬缘故,她的棺早就腐烂。然后是和万历一起下葬的孝端,最后是万历,二人楠木棺淳,朱漆,保存完好。

万历皇帝并非平躺在棺椁内,而是呈七星形状,(尸体摆放方式是古人故意而为的,以期待帝王将来能够顺利升天)。

帝王将相开馆画面,帝王将相开馆画面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通过对万历皇帝骨架的研究发现,万历皇帝身高在1.64米左右,左脚短且有点跛,这也与符合史书记载万历皇帝是一位有点瘸腿的矮胖子。

这给我们解开了万历皇帝之所以28年不上朝的百年困惑,很有可能是因为其严重的腿疾不方便其上下朝。同时,贵为天子,为了皇家的威严,是不想让人民看到自己的如此形象。

陪葬的金银玉器、珍珠瓷器、文玩书画、绫罗绸缎数不胜数,奇珍异宝令人眼花缭乱。当时的考古技术落后,没有***取正确的文化保护措施,比如很多精美的丝织品,因为装裱反了,再也无法看到它的正面,而是只能看到内里。其中最珍贵的一件龙袍被氧化之后,当时的工作人员竟然用粗劣的软化品涂抹在龙袍上面。在短短几个月之后,整个龙袍已经发黑变脆。因为塌方又有大量精美文物毁于一旦,更别说陵寝墙壁上那些精美的壁画,也因得不到有效保护而失去了他原有的色彩!

帝王将相开馆画面,帝王将相开馆画面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最惨的还是三位正主的尸骨,当时考古都是为了要宝贝,开棺之后万历皇帝的尸骨无人理睬,等珍宝收拾完了,万历皇帝和两位嫔妃的尸骨被送进了国家博物馆陈列,供人参观。

1966年8月24日,三具尸骨以及一箱帝后画像、资料照片等从保存在定陵文物仓库中限取出,被抬到博物馆大红门前的广场上接受批斗,十余名大汉抱起大石块先将尸骨砸烂,继而点火焚烧,在紧接而来的倾盆大雨中荡然无存。 而万历皇帝的上等金丝楠木制成的巨大红漆棺椁,虽然历经几百年,但因本身质地坚硬,仍然完好无损,但也被扔至宝城之外的山沟中。

据说当年参与定陵考古发掘的人,以及后来私自捡拾万历棺椁的村民,后来的结局都不太好。

郭沫若在尝到挖掘定陵的甜头之后,数次提出要挖掘其他皇陵,其中包括秦始皇陵、以及高宗、武则天合葬的乾陵,周总理驳回了其申请,并强调在没有完善的发掘技术之前不能再发掘任何古墓,不可重演定陵的悲剧,如此才使得没有更多的古墓遭到破坏性发掘。

为此我们要对敬爱的周总理深深鞠一躬,如若不是周总理及时叫停皇陵的开掘申请,现在我们除了博物馆里那些瓶瓶罐罐,真的就啥也不剩了!

1957年,深埋地下三百三十七年的定陵地宫重见天日,接着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棺椁被工人丢弃到陵外山沟,后被村民捡走。九年后,地宫中的三具尸骨被拖到博物馆广场门前砸碎焚烧,最终万历与两位皇后尸骨无存。

现在的定陵地宫中,棺床上摆放的是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棺椁的***品。棺椁可以再***,但尸骨却永远无存。万历定陵的发掘,代价是惨痛的,不可挽回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定陵惨遭厄运的整个过程。

起初悲剧的主人公并非定陵,而是朱棣的长陵。当时历史学家吴晗,联合郭沫若、沈雁冰等人向文物局请示发掘长陵,目的是寻找《永乐大典》。当时的考古研究所所长郑振铎及副所长夏鼐提出反对意见,但未被***纳。

长陵由于面积较大,墓道口一时难以找见,于是专家决定先以规模较小的定陵来做试验性的挖掘,定陵的厄运由此到来。定陵的发掘工作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从破土到进入地宫整整耗时一年,考古在当时就是个陌生的领域。

考古队从陵墓宝城开始挖掘,两小时后在宝城内侧的石条暴露出来,石条上写着“隧道门”三个字。吴晗和夏鼐随后判断出,这里就是地下玄宫隧道入口。十多天后,在地下四米左右的地方发现了用城砖平铺的砖墙。

这便是通往皇陵地宫的第一条“砖隧道”,由于当时经验不足,考古队用了近一年时间才找到地宫的指路石。发掘工作才有了巨大的进展,随着地宫坐标的确认,考古队员终于解开心中谜团,指路石的作用可见一斑。

之后的发掘工作比较顺利,金刚墙很快被拆了小口,接着考古队员小心翼翼的先后打开三道石门。这三道石门分别是前殿、中殿和后殿的大门,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三具棺椁就安放在后殿的棺床之上。

这场郭沫若主导的国家行为,也就是万历皇帝定陵的“抢救性”开掘,我不做任何评论。但我要对敬爱的周总理深深鞠一躬,如若不是周总理及时叫停皇陵的开掘申请,现在我们除了博物馆里那些瓶瓶罐罐,真的就啥也不剩了!

毕竟那场不算意外的浩劫中,多少文化瑰宝毁于一旦,包括万历帝后的尸骨,想来就觉得可惜

不过彻底否定这场挖掘也不对,毕竟通过考古发掘,揭开了很多历史谜团;可是权衡一下利弊,只能是让人再次感慨和叹息

关于郭沫若同志,我不愿多说。毕竟他的诗歌写的还是相当可以的,政治头脑也算是比较发达,个人情商也算是高的可以,只是每当想起此人,总有种说不出的厌恶感,可能是个人喜好问题吧!

关于定陵的开掘,我想老郭也不是那么单纯的只是想一开眼界,毕竟对历史有过研究的人都知道,万历皇帝是明朝历史上比较特殊的一位,可以说是非常让人感兴趣的存在。无论是他的生前身后事,都让很多人津津乐道,而除了卷帙浩繁的史书和满嘴跑火车的野史杂谈,其陵寝成为研究并揭开他真实面目的最佳工具

郭沫若在主导开掘定陵后,是有一定的收获的,也侧面揭开了很多历史谜团。比如万历皇帝不上朝,很有可能是因为他腿脚不方便,因为通过他的尸骨检测发现,他一只腿不太好使,有严重的关节炎。

而出土的大量文物,也都见证了这位昔日帝王的衣食住行和明朝的经济繁荣、技艺发达。这应该是定陵开掘最积极的意义了吧!虽然这很牵强,毕竟但凡考古发掘,这些都是常规收获!

万历皇帝耗费800万两白银,用了整整十八年打造的豪华寿宫,在两年不到的时间里被彻底翻了一遍,我想如果他泉下有知,估计要气的跳起来!

的确,定陵出土的大部分文物都得到了有效保护,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我们现在看到的并不是它的全部!有多少文物因为保护不当而被毁坏。那些光亮如新的丝绸在接触氧气后迅速碳化破碎,因为塌方又有多少精美文物毁于一旦,更别说陵寝墙壁上那些精美的壁画,也因得不到有效保护而失去了他原有的色彩!

远看一条狗,近看郭沫若——鲁迅先生

毫无疑问,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决定发掘万历皇帝陵墓,背后最直接的推手便是大文豪郭沫若。

万历皇帝作为明朝时期争议最大的皇帝,一直以来都备受历史学界和政治界的讨论。开挖万历皇帝的陵墓——定陵,便成为了郭沫若考古发掘的第一个皇陵。

在得到了上级指示之后,郭沫若便率领考古队进入明十三陵中的定陵。然而考古发掘从来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为了找到定陵的墓道,考古队就整整花了一年多的时间。随后终于找到了通往地宫的墓道。这点比起来盗墓贼确实逊色了许多。

然而由于设备落后,以及考古常识的缺乏,当地宫的宫门打开之后,人们蜂拥进万历皇帝的陵墓之中,万历皇帝的定陵的地宫之中,安葬着万历皇帝和他的两位皇后,尸体就躺在各自的棺椁之中,此时的考古修复技术尚不完善,因此考古队找来了两个雕刻,专家为其复原生前相貌,毫无意外,修复后的的身材相貌即不符合历史事实。

1966年,万历皇帝的尸骨被一群年轻人拉到一处广场,公开砸烂,并且与地宫中的一些文物一起被焚毁。而曾经用来装殓万历皇帝和其两位皇后的棺椁也被推下悬崖摔烂。

万历皇帝定陵的发掘,毫无疑问,由于缺少专业的考古知识,而使得文物遭受了一定的损坏。万历皇帝的尸骨的出土,让我们破解了一个困扰了世人几百年的问题,那便是万历皇帝之所以28年不上朝,很有可能是因为其跛脚的原因。

身为天底下最高贵的皇帝,是不愿让臣子们看到自己跛脚走向龙椅的。这样既有损于***的威严,同时也有损于自己的形象,因此万历皇帝28年不上朝,并不代表他不关心政事,只是潜心在自己的寝宫之中办理朝政。因此才使得万历在位的48年期间,国家机制运行良好,整体上而言,万历皇帝还是一位十分有作为的明朝皇帝。

这一历史谜团便是通过开挖定陵使得我们了解到了历史的真相。那么有关其他皇帝的历史秘密,是否都藏在其身后的地宫之中?尤其是大家喜欢谈论的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但是发掘秦始皇陵墓的条件一直不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