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人物 > 正文

历史人物评价300字,历史人物评价300字左右

  1. 如何评价司马光这个人物?

如何评价司马光这个人物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生于1019年,卒于1086年。

评价司马光其实并不难,但必须要排除以改革为最高评价标准的模式,才有可能给他一个恰当的评价。

司马光一生以坚决反对王安石的变法为已任。宋神宗死,年仅10岁的哲宗继位,大权掌握在高后的手中。高氏是新法的反对者,她掌握朝政后,任司马光为宰相。司马光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中坚分于。在新法进行中,他居洛15年,从表面上看,是在修《资治通鉴》,但他并没有隔绝世事,人们视他为在野宰相。

历史人物评价300字,历史人物评价300字左右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司马光上任不过9个月,就去世了,但废新法,则不遗余力。理学家罗从彦曾经向他建议说,不要做得太过分了,孔子还说过,“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司马光听不进这样的意见。原来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各人看法也不一样。在高后、司马光主持下,新法几乎全被废除。哲宗元祐(1086年~1094年)年间的这一套做法和神宗时的政事不一样,因此史书上称之“元祐更化”,或称之“元祐复辟”。曾经和王安石一起变法的人如吕惠卿、蔡确、章惇等都遭到打击。

司马光的另一重要事迹就是主编《资治通鉴》。这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由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和范祖禹共同编修的。全书296卷,记载了上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1362年的史事。这部书编纂的宗旨是: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这部书取材谨严,进行了周详的考订。它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历史文学价值。

总体来说,司马光是一个有着坚定信念、坚决反对改革、守旧的、有良知、但也有缺点的历史人物。他主编的《资治通鉴》,则是中国历史上的不朽名著。

历史人物评价300字,历史人物评价300字左右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谢邀。

俗话说历史人物皆由后世评说。但是人物本是就是复杂而矛盾的个体,如果可以一言以蔽之,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来认识历史人物,通过***完成自己的理解。

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正月,登州(今山东登州)发生一桩命案,十三岁少女阿云为亡母守孝期间,视财如命的叔父将她低价卖于同乡的懒汉韦大。这个韦大不仅相貌丑陋,还是闻名乡里的老光棍。阿云得知后死活不同意这门亲事。

历史人物评价300字,历史人物评价300字左右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阿云趁着韦大熟睡之际,拎着自家的菜刀就冲到韦大床前胡乱砍杀,韦大顿时惊醒,连忙用胳膊抵挡,年幼的阿云看到韦大流出的鲜血,吓得立马跑了出去。韦大次日立***官。在衙役面前,阿云极为爽快地承认了自己的罪行,并将她的***动机予以交代。县令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后,便以谋杀亲夫罪判处其***。

大理寺与慎刑司接到死囚阿云的案卷后,都认为阿云在谋杀韦大时还不是他正式的妻子,不构成谋杀亲夫罪,最多算蓄意谋杀,便改判其蓄意谋杀,但仍维持原判***。后来因为案情仍然争论不休,宋神宗便命司马光和王安石来评判。

“守旧派”的司马光支持大理寺维持原判,而力图变法的王安石则支持徐遵的从轻发落。经过一番激烈争执,宋神宗赵顼最后选择了王安石的意见,免除阿云***,改判为***,不久之后,宋神宗大赦天下,阿云就此无罪释放,而她与韦大的亲事自然早已作废。

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宋神宗赵顼病逝,年幼的宋哲宗赵煦继位,当时把持朝纲的是向来反对王安石变法的高太后。为稳固朝政,她将隐退十七年之久的司马光召回朝廷,并授予其宰相高位。司马光上位不久,便下令大理寺重新审理此案,深知其意的大理寺丞最后以谋杀罪判处阿云***。与王安石争斗半生的司马光,在此终于扳回一城,只是可惜了阿云这个无辜农妇。

表面上看,著资治通鉴流芳百世,堪称百代帝师,但实际上,就是个庸儒,沽名钓誉、徒有虚表,又是个斤斤计较、睚眦必报的腹黑小人!可以说,中原王朝后来两百年的悲惨命运,一个他,一个那个什么高太后,罪不可恕。

作为与王安石针锋相对的保守派,在那样一个时代,政见不同其实可以理解,比如苏轼,就从来都不怎么赞同王安石的变法,但是苏轼也并没有完全否认变法的积极意义,包括王安石倒台之后,苏轼也是建议新法要有所取舍,不可全废。毕竟王安石性子太急了,新法也并不是完全无懈可击……

但司马砸缸咋做的呢?全盘推倒、全部取缔!而且对所谓的新党赶尽杀绝、不留后路……这种玩法,是报了当年被王安石挤兑的一箭之仇,但睚眦必报未免也太没有容人之量了。

尤其是砸缸先生取缔新法并不是完全从实践出发,而是一切都要遵循古法古制……这就太扯淡了。

还有当时辛辛苦苦征讨西夏打下来的边疆领土,他也要因为得之不合理法,非要还给西夏……这简直就是在拿前线将士的血汗和性命开玩笑了好吗……

中国古代书生误国的名人不少,但像砸缸这样分裂的这么让人不可理喻的,他是独一份……

关于这位北宋牛人,一千多年来,争议也是极多,夸的捧的都有。但要论评点最为精到的,却还得是明朝学者陈汝锜的一句话:,而激靖康之祸者君实也!

也就是说,北宋最后的灭亡,靖康之祸的悲惨景象。最大的责任人,却是当时早已作古的司马光。

乍一看去,这句话似乎很没道理,身为大宋一代名臣,司马光堪称是鞠躬尽瘁的良心人物,特别是在那个宋朝***工资奇高,各位名臣都争着骄奢淫逸的年代里,却唯独他一直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一生为官都十分清廉。而且还严格要求自己的亲人们。整个北宋的宰相级***里,再也找不出第二个比他朴实的人物。

而在北宋文化界,司马光的贡献,也是劳苦功高。著名的《资治通鉴》就是他亲手编纂,堪称中国古代历史学界的精品著作,学术价值奇高。综合看来,堪称一位学术政治建树颇多的一代名臣。

但是,如果细看北宋半壁山河沦陷,异族铁蹄践踏中原的悲剧场面,却不得不说,这个悲剧的制造者里,就有司马光。

如果说在宋神宗登基之前,司马光的人生还算完美,那么自从宋神宗登基起,他就开始露出槽点。当时初登基的宋神宗,苦于北宋内外交困的局面,慕名向当时已经声名显赫的御史中丞司马光求教,没想到司马光吭哧半天,就给出个“官人,信赏,必罚”的六字空话,等于是说了白说。只此一样,就见证了这位一代能臣最大的短板:缺少实际行政能力!

但更大的问题是,缺少能力的司马光,还偏生了一副轴脾气,当宋神宗决定启用王安石,推行刮骨疗毒一般的王安石变法时,自己拿不出好主意的司马光,就成了最坚决的反对者。他以自己的声望能力,带着同党抱团反对变法,北宋朝堂上的新旧党争,就此越演越烈!

在这个问题上,很多人都给司马光辩护,认为司马光这么做的出发点,还是为了国家。但事实上,司马光的同僚文彦博,却早已说出了个中的真相: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说到底,这是一个屁股决定脑袋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