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人物 > 正文

鞭尸历史人物

  1. 司马光死后,为何会被人鞭尸,成功了吗?

司马光死后,为何会被人鞭尸,成功了吗?

《清平乐》中司马光就是一根筋 道貌岸然伪君子而己 大事小非分不清 仁宗女儿婚姻不和小题大作 上纲上线;神宗时朝 反对王安石变法 拉帮结派 哲宗早期 在高太后支持 全盘否定变法 还打击变法派 扰民伤国 埋下两党之争祸根。自然死后会有人来秋后算帐。

我是何老师,欢迎走入何老师历史课堂。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此事缘于王安石变法。当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遭到很多保守派的反对,当时的苏轼和司马光就是其中的保守派。王安石任用进士一甲出身的章惇主持变法具体事宜。宋神宗末年,司马光在洛阳编《资治通鉴》结束,回到朝中做了宰相,废新法,打击变法拥护者,将力主变法的章惇从京官贬为地方小吏,甚至将从西夏夺回的土地又给了西夏。宋哲宗继位后想大展宏图,完成父王宋神宗未尽的事业,于是重用章惇,章惇为发泄废新法之恨和被贬之仇,将同年进士的苏轼贬到海南,此时司马光已死,章惇甚至要将其从墓中拉出鞭尸,因为是他贻误了北宋发展的大好时机。受到同僚的劝阻才做罢,鞭尸才未成行。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司马光身后,是否被挖坟掘墓鞭尸呢?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鞭尸历史人物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年章慞携嫌报复,公报私仇,意欲将司马光挖坟掘墓,曝尸鞭尸,以泄私愤。

同僚劝阻,章惇罢手。其实是未遂的闹剧!

坊间为何有鼻子有眼,传为掘墓鞭尸的?原来,都是文字惹的祸!

鞭尸历史人物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坊间断章取义,将<发司马光墓〉,解读为<发掘司马光墓>

既已发墓,鞭尸就顺理成章!

中华汉字,博大精深!

鞭尸历史人物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关于《发司马光墓》,如何解读?关键字眼即……发!

发:有十七种意思。和发墓相关的意思,有两种解释:

一:打开,开启。按此解读,肯定扒坟掘墓,曝尸鞭尸!

小学语文课本中砸缸救人的神童司马光,后来高中进士,入仕后在地方任职期间“政声赫然,民称之”,入朝累任要职。因在宋神宗时期反对王安石变法,离朝十五年,于六十六岁时编纂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十岁的宋哲宗即位后,司马光强烈主张废除新法,进言将因反对新法被贬的吕公著与苏轼等人召回朝廷任职。拜相后,他全面废除王安石新法。六十八岁病逝后,获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宋哲宗赐碑“忠清粹德”。

太后崩,宋仁宗亲政后,启用支持新法的章惇(《宋史》归入“奸臣传”)为相。章惇全面恢复被司马光废止的新法后,先支使党羽弹劾司马光,又“请发司马光、吕公著冢,斫具棺”。对如此穷凶极恶的请求,“哲宗不听,惇意不惬。”

所以,司马光并未被开棺鞭尸。

但是,宋哲宗褫夺了司马光的赠谥,毁了碑文。章惇意犹未尽,唆使宋哲宗继续贬司马光官位直至“崖州司户参军”这样的小官位。其后,宋徽宗“复太子太保。蔡京擅政,复降正议大夫。”

直至宋钦宗即位,司马光才得以***,“还赠谥。建资中,配飨哲宗庙庭。”

因为宋哲宗支持变法,将反对变法派的司马光夺谥、砸碑、追贬,但是宋高宗支持旧党,将北宋灭亡的原因归结于王安石变法,将司马光移进哲宗庙庭。

司马光可谓是家喻户晓,可能大家知道司马光这个历史人物,都是源于小学课本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事实上,在这之后,这个天资聪慧的孩子成为了北宋的宰相。然而,司马光的结局却令人唏嘘不已。

司马光的结局与王安石变法息息相关,王安石用超前的眼光制定了新的法规,但是由于历史和时代的限制并不适合当时的宋朝,遭到了司马光等人的强烈反对,司马光认为这场变法弊大于利,而且司马光生活在封建社会是没有办法理解这么超前的理念,更何况王安石变法最主要针对的就是官僚地主,严重损害了司马光自己利益

司马光就成了反对变法革新的旧党派代表。但是由于变法受到了阻力,王安石罢官请辞。而作为支持变法一派的章惇,和司马光政见不合。后来党争最终以旧党取胜,旧党对新党赶尽杀绝、斩草除根,将章惇等三人斥为“三奸”,为了打击新党,制造了车盖亭诗案,它也是宋代立国以来最大的文字狱,章惇被逐出了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