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帝王将相 > 正文

曾仕强讲解帝王将相

  1. 为什么现在百家讲坛不火了?

什么现在百家讲坛不火了?

很多人在成功成名之前,做人诚惶诚恐,做事兢兢业业。然而,一朝功成名就之后,便做人膨胀、做事浮躁。《百家讲坛》既然是人做的,自然也带有人性的弱点。

《百家讲坛》的口号是“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初衷是好的,但是发展到后来,所谓的“创新”、“个性”便成为不顾史实、抛弃前人的“为创新而创新"、“为个性而个性”,这一点在蒙曼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蒙曼的《女皇武则天》我没听,据说里面错误百出。我只听过她的《大隋风云(下)》,说实话,才听了两讲,就听不下去了。她竟然把隋炀帝拔高到“千古一帝”的高度,实在让人无语。

曾仕强讲解帝王将相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蒙曼看来,隋炀帝“营长城华夏万众;开运河利中国百代;破突厥而宾服四夷;通丝路以威震殊俗”,创下了千秋功业。只怪当时的隋朝人民太身在福中不知福了,这么伟大皇帝,这么超前的眼光,这么宏伟的抱负,你们应当心甘情愿、感恩戴德地帮助他实现才是啊,怎么反而推翻他呢?

建议蒙曼教授抽空读一读网络小说江山美色》。隋炀帝创造的那些所谓的千古功业,都不过是他好大喜功的见证罢了。再说了,这些功业是隋炀帝自己创造的吗?错!是隋朝人民创造的!上位者只要下几道御令,剩下的工作便全交给了下面的官吏百姓。隋炀帝这样竭泽而渔、劳民伤财的结果就是:“修运河造成千万民夫的死伤;征高丽骚动天下;游江都挥霍无度;轻民生视同草芥。”对此,蒙曼居然选择性失明,都轻轻带过了。

作为一名统治者,如果不能为人民创造当下的幸福,他就是不合格的。而后世对一些历史人物的翻案,通常都是站在当代人的视角,而忽视或淡化了人物时代背景。所以有人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幸乎?悲乎?

这样的《百家讲坛》,不走向没落才怪呢!

曾仕强讲解帝王将相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历史是过去的今天,今天是过去历史的延续,历史与今天是没有明显界限的。讲史其实是在分析人物,古人和今人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人性。

百家讲坛已经存续了十余年了,真的已经江郎才尽了,从一开始的三国史记论语,再到后面的王侯将相,再到唐宋八大家这样的知名人物。能讲又能吸引观众的东西越来越少了。历史虽然是讲不完的。但可惜让人感兴趣的历史却已经寥寥无几了。哪怕同为三国,后三国时期的历史了解的人也远不如前面的部分。

百家讲坛刚出来的时候,确实是火爆异常,在当时并没有这样的国民历史知识普及的节目,再加上百家讲坛前期讲的都是吸引大家的题材,很有权威性。百家讲坛刮起了这一阵知识宣讲的风气,各地纷纷效仿。并与时俱进。如开讲啦等节目就开创了一种新的宣讲模式。而百家讲坛这十几年来,一如既往的类似于单口一般。看的久了,也就累了。

曾仕强讲解帝王将相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百家讲坛的讲师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易中天,王立群,蒙曼,钱文忠等老师都讲的十分出彩,原本晦涩难懂的历史从他们口中娓娓道来,结合现世的知识,令人茅塞顿开。他们将自己半生的研究成果搬上讲台,为观众普及知识,令人敬佩。众多讲师之中,争议最大的绝对是于丹老师,倒不是说于丹老师讲的不好,而是讲的太“好”了,单论演讲应该是百家讲坛最强的一位,但是问题就在于她对论语的解读是鸡汤化的。且不深入,论语变成了论鸡汤。

百家讲坛也一度想要转型,但是却适得其反,近些年还在看百家讲坛的观众应该也能感觉到,百家讲坛的学术性已经不比当年了。为了吸引观众,开始向***化转变。但却又抛不下学术权威的理念。变成现在这样一个两不像的局面。私以为,百家讲坛并不需要迎合这个泛***化的时代。保持自己的权威性,将学术做到极致才是重要的。

如果你知道于丹、易中天、王立群等名字,而你又不是学者,那么你肯定多少看过一点《百家讲坛》。话说当年百家讲坛也是真红火,捧红了一大批电视学术明星,带动了全民读史的热潮,这些学者的书、光盘一时之间炙手可热,赚得盆满钵满。但大概从2009年左右,《百家讲坛》的收视率开始下降,最近趋于平稳,是人们都看腻了吗?也不全是。



在2015年左右于赓哲老师的微博上澄清了百家讲坛收视率跌入谷底的谣言,当年平均收视率在0.2左右。根本没淘汰的可能,现在录制***已经拍到明年了,不高但也不低。整体来看确实风光不再了,要知道这个节目最火的2006年、2007年:连续两年保持央视10套收视率第一,造就了于丹、易中天等一大批学术明星,成为当年最炙手可热的文化***。

搬搬手指头,易中天、于丹、郦波、王立群、蒙曼等一大批学术明星都直接受益于《百家讲坛》的收视红利,但这种专家清口相声式的宣讲在媒介较为单一的时期还可以占得头筹,但如今却大不一样。微信公众号、知乎、头条文章、悟空问答、梨视频动历史等大量自媒体平台活跃在网络世界,历史知识的获取、传播更为廉价,其中不乏优秀作品。传统的宣教和政治史、军事史、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观众的口味。大家确实是审美疲劳,听腻歪了。



从2013年前后国内多家出版机构集中引进了大批海外优秀的历史科普类作品,点燃了非虚构社科、历史作品的新时代。一时之间《纵乐的困惑》、《讲谈社中国的历史》、《哈佛中国史》、《维梅尔的帽子》、《天国之秋》、《奥斯维辛:一部历史》、《人类简史》、《耶路撒冷三千年》等书强劲盘踞新书畅销榜和预售榜单。这些国外汉学家、记者、传记作者为主体的写作群体的特色是语言平和易懂,文笔流畅,视角独特新颖,一时之间拥趸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