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人物 > 正文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

  1. 从历史客观角度,怎么评价秦始皇?
  2. 怎样评价曾国藩这个极具争议的历史人物?
  3. 透过《史记》,如何评价司马迁?

历史客观角度,怎么评价秦始皇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也是唯一的千古一帝,他建立了整个中国一个牢不可破,无法动摇的基础,从他开始到现在,不管经历过多少朝代更替,中国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也是得益于他,中华文化更具凝聚力和延续性,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断代的古文明国家

秦始皇的历史功绩,是开天辟地的大***,是前无古人伟大创举,千古一帝,冠绝封建社会。

秦王朝创立了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传承几千年。秦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统一度量衡,为中国开创了大一统制度,大一统国家。这个功业,评价多高都不为过!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现在个别人质疑大秦大一统,借古喻今,是别有用心。

谁希望中国分裂,谁在煽风点火,妄图中国天下大乱?

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颜色革命”一直寻找机会,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对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扫平六国,一统天下;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南征百越,进军岭南。此时秦国疆域,东起大海,西到陇西;北起长城,南到南海。这个辽阔的版图是农耕文明的极限,后期的历代王朝也都把秦朝的疆域作为中国领土的标准。没能达到这一领土标准的王朝,如北宋(没有幽云十六州),就不算大一统王朝。

2.修建长城,将燕、赵、秦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加以延长。长城虽然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有效阻碍了北方蛮族的长驱直入。有人可能会嗤之以鼻,认为长城是摆设。但是没有长城,胡虏处处可击破,可以天天来,如入无人之境。城墙代替了中原步兵的血肉之躯,有效保护了农耕文明。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焚书坑儒。后人多以此认为秦始皇是暴君。秦始皇坑杀的是术士,就是现在所谓的“专家”,他们总会夸夸其谈,借古讽今,反对秦始皇的建设性政策。焚书坑儒,确立了法家的统治思想,以法治国。使大一统概念深入人心。

4.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修驰道,废分封行郡县。这些措施,成为了后来朝代的执行参考。秦始皇的文治武功成了后来统治者的追求标准。

总之,中国要感谢秦始皇,因为有了他,中国不会像欧洲那样四分五裂,我们在文化、语言、民俗、理念……都有一个认同感,那就是作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秦始皇无愧为千古一帝。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一代雄主,即位后,积极发展秦国力量,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用了十年时间,先后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统一,结束了春秋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完全付合人民渴望统一的强烈愿望,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功盖三皇五帝,可为皇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

统一全国之后,把郡县制推行到全国,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为了巩固边疆,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万里长城;南击百越,设立南海、桂林、象郡等三郡。为中华民族及中国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可惜,秦朝的暴政及秦始皇的好大喜功为后来秦朝的灭亡埋下了根!

@河南新闻

怎样评价曾国藩这个极具争议的历史人物

文/媚之夭夭

作为晚清的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全凭自己的实力和能力,在乱世中成就一番事业确实不容易啊!

对于他的争议,主要是来自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腐朽的大清明,曾国藩那个时候该不该去苦苦支撑?!

第二,太平天国农民军该不该去剿灭?!特别是攻下金陵,湘军的屠城之举一直是曾国藩的诟病!

下面再具体分析一下!



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如火如荼,大清的江山处于风雨飘零之中!

在封建社会时期,每个读书人都有一个科举梦。曾国藩也不例外!

同时俗话说得好:学会众武艺,卖与帝王家!曾国藩也是如此!

历史上对于曾国藩的评价,可以说大体是“正面”的,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对晚晴朝廷来说,是“忠义之士”

曾国藩是“晚晴四大名臣”之首,可以说是当时著名政治家和战略家,创建“湘军”,平定“太平天国”之乱等方面,可以说对清朝的朝廷是“尽忠”的。

二、对近代经济来说,是“总工程师”

在曾国藩的倡议和引导下,晚晴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设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并翻译了第一批西方著作,又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和“总工程师”。

三、对文化传承来说,是“国学***”

曾国藩自幼勤奋好学,六岁入塾读书,八岁读四书五经,中进士,入翰林院。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文化传承的“践行者”,并且曾国藩在文学和书法方面也颇有造诣,其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堪称“国学***”。

增国藩,在当时朝代的门四大名臣,忠君爱国无可厚非。各个时代都需要辅政良臣,。增益广文应该说常盛不衰,是育人走正道,教育孩子的好教才。

人正国兴旺,国富民则安。

尊老多爱幼,民康胜神仙

透过《史记》,如何评价司马迁

《史记》创作于汉代,《封神演义》据考证创作于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大约在十六世纪中叶),中间隔着上千年,内容当然也差着十万八千里。

《史记.殷本纪》最早记载纣王的残暴:纣王“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还有诸如“醢九侯”“脯鄂侯”“纣囚西伯羑里”等记载,这些都被许仲琳创作《封神演义》时所***纳。

不过,《殷本纪》只提供了大致框架,与《封神演义》血缘关系更近的其实是《武王伐纣平话》,它是宋代形成的话本,元代不断完善,里面已经出现了不少神怪情节,比如说妲己是九尾狐化身的说法,姜太公能神机妙算、预卜未来的设定,这些相比《殷本纪》,显然更接近后来《封神演义》的面貌,所以许仲琳更多参考的应该是这部《武王伐纣平话》。

殷朝不仅不详见于史记,其他记载更是

寥寥。

西游记起,神怪小说更加流行,结合民清时期说唱艺人之口,广为传播。

许仲琳受民间传说如姜子牙七十拜相,哪吒闹海等,结合牧野之战,文王被囚等史实,加之当时因为嫁女缺嫁妆,激发潜能,三个月完成《封神演义》。

谢谢邀请。

我们有句话叫“文如其人”,《史记》既然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那么太史公司马迁先生当然更不简单了。

不避皇权,仗义执言。老年汉武帝刘彻在用人上出现问题:在匈奴问题上,他把另外一个外戚推上了前台,就是[_a***_]利。按照刘彻的想法,是希望这个小舅子能够继承和发扬“外戚(卫青霍去病)=名将”的优良传统,继续压制匈奴。很遗憾,如果说卫、霍二人是不世出的天才名将,那么这位李外戚则是一个天才废物,不仅大汉军威在他手里堕落(失败是常态),他还坑了刘彻(最后投降匈奴),而且李陵和司马迁的悲剧也是由他造成。天汉二年(前99年),汉武帝再征匈奴,急于请战、想为祖上(李广)正名的李陵却被安排给李广利搞后勤。李陵谢绝,以五千步兵孤军深入,却不幸兵败身降。刘彻震怒,欲追究李陵之罪,所有人都察言观色,随声附和,唯有司马迁据理力争:首先,李陵人品没问题(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有国士之风);其次,以寡敌众,力竭而降,他已经尽全力了(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转斗千里,矢尽道穷);第三,李陵是投降实属权宜之计(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应该说,司马迁的一番分析有理有据,但是他是一个文人,根本不懂政治险恶,他的说辞却不仅讽刺了兵多将广却战败而归的李广利,更间接讽刺了其背后的汉武帝刘彻。于是,不仅李陵被族诛,司马迁也以“欲沮贰师,为陵游说”被定罪为诬罔,接受宫刑。

忍辱负重,铸就“绝唱”。遭受宫刑之后,司马迁的心理压力是极大的,在著名的《报任安书》中他写到:“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因为他知道,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他认为自己辱没了祖宗。但是,祖先的荣耀、父亲的嘱托,让他毅然决然地放下羞辱和世俗偏见,投入到《史记》的写作中去。这一点正如他在自己的书中所说“行大义者不拘小节”。而苏轼在《晁错论》也说“古之立大事者 ,不惟有超世之才, 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正是明白身上的责任所在,他才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即所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太史公,一位品行和操守都极其高尚的人!

《史记》的写作原则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何为“一家之言”?即有自己的独立观点,不被领导意志和大众舆情所左右。从《史记》来看,司马迁不仅做到了,而且他还几乎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秉笔直书的史家。

以后世的部分史家为例。

魏收南北朝《魏书》作者,典型的有才无德,《北史·魏收传》载:“夙有怨者,多没其善,(魏收)每言:‘何物小子,敢共 魏收作色,举之则使上天,按之当使入地……’于是众口喧然,号为秽史”。入传的人为了不得罪魏收,都纷纷给他送礼。而魏收则根据个人好恶和送礼的多少来臧否人物,《魏书》也因此被称为“秽史”,这在历史上是独一份。

房玄龄李世民虽尊崇为“千古一帝”,但他心头却有一个永远的阴影,就是“玄武门之变”,尤其是他不知道史书会如何评价他。贞观十四年,在多次碰壁后,他终于动用皇权强行看到了自己的“起居注”(按惯例帝王是不允许看的,遂良就明确和李世民说:“今之起居,以记人君言行,善恶毕书,庶几人主不为非法,不闻帝王躬自观史。”《贞观政要》文史第二十八)。后来《贞观政要》卷七对此事记载道:“太宗见六月四日事,语多微文,乃谓玄龄曰:’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鸩叔牙而鲁国宁。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史官执笔,何烦有隐?宜即改削浮词,直书其事’”。他把自己当年的行为比喻为周公杀管叔蔡叔、季友杀叔牙,并直接要求房玄龄“改削浮词”。在李世民的压力下,房玄龄修改了历史,虽然我们不知道他改了什么,但是在《唐书》中,李渊从此成了一个懦弱无主见的人、李建成是一个为了巩固储君之位多次迫害李世民的人、而大唐太原起兵一直到夺取天下再到国势平稳几乎全是李世民及其团队的功劳。

司马光。这是一个和司马迁齐名的历史学家,但是,无论从他的人品还是作品来看,他不配,严重不配!作为一个生活在北宋后期的史学家,他的煌煌巨著居然只写到五代——实在是乖巧懂事,实在是明哲保身——因为写当朝的领导太容易惹祸上身,光夸明显不行,但批评更不行,所以直接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