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战争历史 > 正文

坦克战争历史

  1. 现代坦克战有多少坦克是被坦克炮击毁的?
  2. 坦克发展史上走过了哪些“歪路”?能否举例说明?

现代坦克战有多少坦克是被坦克炮击毁的?

【现代坦克战有多少坦克是被坦克炮击毁?】

现阶段来讲只能是一个未知数,因为自二战结束,自今都没有发生过真正意义上的坦克对战,从武器发展上看,今后战场上也很难看到二战吋,苏德战场上那种上千辆坦克相互对决,用坦克炮击毁对方坦克来赢得战争胜利的场景。

现代战争是高科技,立体,全方位,多军种相互配合,共同打击的战争。坦克这种诞生已有一百年的武器装备在它经历过的所有战争当中都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不管是初次登场的索姆河战役,还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坦克会战库尔斯克战役,坦克都证明了自己无法取代的战场优势,但在现代的空中火力打击和反坦克导弹面前,坦克已经不具备历史上的战场优势,作用也有所减弱。

坦克战争历史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但现代战争中,首先在进攻作战当中,坦克这样的高火力,高机动,高防护的装甲利器,还是可以充当突击尖刀的刀刃,直接撕开敌人的防线,利用自身的机动性在敌后向前推进,同时配备的炮弹和自身的同轴机枪也能直接向步兵目标开火杀伤。

如果是好几辆坦克互相掩护进攻的话,用坦克炮击毁坦克的概率更低。现代战场上大规模坦克出击吋,绝大多数坦克是被反坦克导弹和空中打击火力击毁。现代坦克战就是一场高科技,全方位,多兵种的战场绞杀,仅凭坦克炮是击毁不了多少坦克,坦克炮更多时侯是用于掩护步兵冲击的火力,而不是用于坦克间的相互绞杀。

欢迎条友关注评论!您的评论【是前行者的动力】

坦克战争历史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坦克发展史上走过了哪些“歪路”?能否举例说明?

谢邀。在坦克出现的早期,坦克曾被誉为“陆地战舰”。而这一称号一度影响了很多坦克设计师走上邪路。

坦克能像利刃一样突破敌人的防线,但伴随进攻的步兵未必每一次都能及时的伴随协同。一旦步兵没有跟上,那么坦克则会陷入孤军奋战,并最终被敌人分割消灭。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坦克设计师们花费了很多心思。其中有些设计师脑洞大开的想到,战列舰可以通过设置多个二级炮塔来增加射界,减少射击盲区。那么坦克作为“陆地战舰”,自然也可以借鉴之。拥有多个炮塔的坦克,能同时向不同方向的敌人开火,面对敌人的包围也可以游刃有余,坦克的作战能力会因此更上一层楼。

坦克战争历史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于是一时间,各国纷纷开始对多炮塔坦克展开了研制。其中尤其以苏联对多炮塔坦克最为痴迷。苏军期望通过上述型号的努力,研制出一种威力强大、性能全面的“陆地巡洋舰”。

苏联研制过多种多炮塔重型坦克,型号包括T-30、TG型、T-35型、T-39型、SMG型、T-100型。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T-35重型坦克。

T-35重型坦克,全重50吨,安装一台500马力汽油发动机公路时速30千米,越野时速19千米,最大行程150千。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拥有5个旋转炮塔。主炮塔是中央炮塔(装备一门76毫米坦克炮),在最顶层;下面一层有4个炮塔和机枪塔,两个小炮塔(配备两门45毫米火炮)位于主炮塔的右前方和左后方,两个机枪塔位于左前方和右后方。这样布置的好处是,火力配系和重量分布比较均衡。

T-35重型坦克虽然看着挺威猛,但是其根本就是个纸老虎。在苏芬战争和苏德战争中,T-35装甲太薄,机动力太差,火炮也不够有力,既无法摧毁敌军的新型坦克,又承受不住反坦克武器的攻击;同时由于过于人高马大,倒成了战场上最好的活靶子。而且在于德国单炮塔坦克的正面加量中,T-35也被灵活的德国坦克“吊打”,根本不是对手。

苏德战争爆发后没多久T-35便被消灭殆尽。而多炮塔坦克也被证明是失败的设计,最终退出了历 史舞台的命运

早期的坦克被理解为在陆战中使用的地面战舰,所以很多军舰的规则被用于设计坦克,如多炮塔,舷侧炮塔等。陆地战舰概念在二战初期的实战中被淘汰。

步兵坦克与骑兵坦克(1920-1940年代):

依照旧的陆军兵种划分坦克,包括编入步兵部队的慢速步兵坦克和代替骑兵的快速骑兵坦克。概念在二战实战中被淘汰。

轻型坦克,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1920-1960年代):

坦克按照重量,装甲和火力划分为轻型坦克,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在二战中,更为通用并适合大量装备的中型坦克脱颖而出,在战后最终发展成为主战坦克。

主战坦克(1***0年代-近未来):

现今的主战坦克比以往任何时期的坦克都更为强大,快速和防护超群。但随着单兵反坦克武器,直升机;甚至无人机,战场机器人等武器的出现,庞大昂贵且作用单一主战坦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也许未来的某一天,无人武器必将终结这一钢铁巨兽的历史使命。

比如多炮塔,盲目分类,坦克设计上希望越重越好火力越强越好

我们从苏联二战之前与二战时的坦克发展来具体说明一下。苏军最早的坦克来自仿制法国雷诺的KC坦克,共生产了14辆,属于轻型坦克。此后20年代末期生产了MC轻型坦克,这种坦克重6t,乘员2人,装1门37mm火炮和1挺7.62mm机枪。

20世纪30年代,是苏联坦克工业由初创到***展的重要时期。1929年7月,苏联***批准了第一个庞大的坦克生产***,确定要以大量超轻型坦克、轻型坦克、装甲汽车、自行火炮、履带式装甲输送车等来装备苏联红军。苏联于20世纪30年代研制的最初的坦克T-27超轻型坦克,就是以"卡登·洛伊德"超轻型坦克为原型车,1931-1933年共生产了2540辆。T-27超轻型坦克主要在步兵和骑兵部队当侦察车使用。它也是苏联坦克中"第一种可以空运的坦克",在世界坦克史上也是最早可空运的坦克之一。

与此同时,1931年以英国维克斯坦克为基础研制出了T-26轻型坦克,1931-1940年共生产1.2万辆,最大特征是***用并列双炮塔,主要缺点是装甲较薄,早期的铆接式车体的抗弹性能更差。

БТ系列快速坦克最著名、装备数量最多的是БТ-7坦克,1935年研制成功。它的战斗全重为13.9t,乘员3人,主要武器是1门M1935型45mm火炮,***武器是1挺~2挺7.62mm机枪,其中的1挺为并列机枪,有的БТ-7坦克在炮塔后部还装有1挺机枪。用履带行驶时的最大速度达到52km/h,在20世纪30年代末期,这已是相当高的速度了。БТ-7系列坦克的总生产量达4612辆,БТ系列坦克的总生产量达到7931辆。

1931年,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要求位于列宁格勒的普梯洛夫兵工厂研制一种多炮塔式中型坦克,"用于突破坚固的防御阵地"。从单一炮塔到多炮塔式坦克,不能不说是一种"新的尝试"。它反映出当时苏联军方受"陆地战舰"思想的影响,对坦克"增加突击力"的要求十分强烈。1933年研制出T-28中型坦克,其战斗全重约30t,乘员6人:车长、炮长、装填手、驾驶员和两名机***。它的最大特点是***用多炮塔式结构。上层为主炮塔,装1门16.5倍口径的76.2mm火炮,在主炮的右侧装1挺7.62mm机枪,能独立操纵射击。主炮塔的下方两侧,各有一个小炮塔(实为机枪塔),各装1挺7.62mm机枪。小炮塔能独立操纵,做有限角度的旋转,两名机***可以从小炮塔顶部的舱门出入。

30年代中期,苏军还有世界上最著名的多炮塔式坦克之一的T-35坦克。它的战斗全重为50t,乘员多达11人,包括:车长兼机***、驾驶员、无线电员各1人,炮手和装填手各3人,另有机***2人。车体长为9.72m,车宽3.2m,车高3.43m。车体和履带过长,使坦克的转向性能极差,几乎无法实现原地转向。
它的最大特点是车上有5个炮塔(含机枪塔),分两层排列。主炮塔是中央炮塔,在最顶层,上面装1门76.2mm短身管坦克炮,身管长为16.5倍口径,炮弹的***基数为90发,可发射穿甲弹和杀伤爆破弹,另有1挺7.62mm并列机枪。下面一层是4个炮塔/机枪塔,两个副炮塔呈对角布置,分别位于右前和左后,各装1门37mm或45mm火炮以及1挺7.62mm机枪;两个小机枪塔分别位于左前和右后,各装1挺7.62mm机枪。3门火炮、5挺机枪,在20世纪30年代来说,其火力是够强大的了。

至于二战出名的KB和ИС系列重型坦克,T-34系列重型坦克,大家都耳熟能详,不多介绍。它们正是在之前一些列坦克研制上的经验教训总结而来,尤其是T-34坦克,成为未来苏联主战坦克的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