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帝王将相 > 正文

怀旧服帝王将相

  1. 鹤是吉祥鸟,为什么却成了“亡国”的象征?
  2. 什么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哪些传统文化才算是优秀的?

鹤是吉祥鸟,为什么却成了“亡国”的象征?

“卫懿公好鹤”,是玩物丧志、荒淫误国的典范,是一个特例。我们不能由此就认定,鹤是“亡国”的象征。卫懿公亡国,并不在于鹤本身,而在于人本身。爱鹤养鹤并没有错,但因此而荒废朝政、不理民情,自然也就离亡国不远了。

据《史记记载,卫懿公养鹤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他不仅耗费大量钱财,而且根据鹤的品质和体态授予不同官阶爵位,享受相对应的俸禄。与鹤同乘华美的轩车,配有相应的侍从、宅第。如此大的排场,只能靠横征暴敛、鱼肉百姓才能实现。

因而上至文臣百官,下至黎明百姓,都对卫懿公怨声载道,使得民心涣散。所以当北狄王率兵入侵卫国之时,国力衰弱,将士离心,甚至对卫懿公说,“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 卫懿公只能亲自上战场,最终逃不过战败而亡国的悲惨命运

怀旧服帝王将相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至于“鹤唳华亭”“风声鹤唳”等成语,多为历史典故,只是与鹤有关,但却不是亡国的象征。“鹤唳华亭”出自《世说新语》,是慨叹仕途险恶、人生无常之词,表达的是思念、怀旧之意。

而“风声鹤唳”则是在淝水之战,苻坚所率领的秦兵听到风声鹤叫就以为是敌军晋兵所至的呼喊之声。这形容的是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的样子,常与“草木皆兵”连用。

其实,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鹤向来是吉祥、长寿和高洁的象征。尤其是在道教文化中,对丹顶鹤推崇至极,视为“仙鹤”。这是因为丹顶鹤形态美丽,羽毛圣洁,鸣声嘹亮,性情高雅,颇有几分道家的仙风道骨之风范。

怀旧服帝王将相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道人与鹤为伴,以鹤为坐骑,似仙人般腾云驾雾。凡是得道成仙者,皆乘白鹤以遨游,增添了道家的神秘之感和飘逸之感。因此,鹤也被当成吉祥与长寿的象征,故人逝去也被称为“驾鹤西游”。同时,道教的许多建筑,也多以鹤来命名,如待鹤轩、听鹤亭等。

到了明清时期,丹顶鹤成为一品文官官服的象征,被视为“一等鸟”。丹顶鹤绣于一品文官官服之上,寓意官员品德高尚、清廉忠贞的高贵品性和青云直上、节节高升的美好祝愿。鹤成为仅此于龙凤的文化图腾,象征着美好的寓意。

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鹤也成为古往今来很多人的喜爱。不管是帝王将相,还是文人墨客,抑或是黎明百姓,都掩饰不住内心的喜爱。与此同时,人们喜欢把白鹤和古松联系在一起,象征着延年益寿和忠贞高洁,如“松鹤同春”、“松鹤延年”等。
更有甚者,把对白鹤的爱慕之情推崇到了极致。宋代诗人林逋就是其中一位。他隐居在杭州孤山,终生未娶,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过着恬然自得的隐逸生活。除此之外,鹤的形象,也见诸于许多绘画、诗歌和建筑题材之中,流传广泛。

怀旧服帝王将相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所以,从“卫懿公好鹤”与“林逋梅妻鹤子”相对比来看,鹤本身的象征意义并没有改变。由于养鹤和爱鹤而导致的不同结果,则取决于主人公本身。一个酿成亡国之恨,一个成就隐逸之美,全看个人的选择与经营。

什么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哪些传统文化才算是优秀的?

文化是指人们关注、探讨感兴趣事物的现象和氛围。是人类群体创造并共同享有的物质实体、价值观念、意义体系和行为方式,是人类群体的整个生活状态。是人格及其生态的状况反映。

笼统地说,是社会现象和历史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和历史积淀的产物。确切地说,是指国家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包罗万象,种类繁多,有诸子百家、琴棋书画、传统文学、传统节日、中国建筑、语言文字、汉语词汇、医药医学、宗教哲学、民间工艺、中华武术、地域文化、衣冠服饰、动物植物、古玩器物、饮食厨艺、传说神话、神妖鬼怪、传统音乐、中国对联、名川大泽等。

凡是弘扬正能量、推动社会进步、引领人类文明的东西都是优秀的。

儒家思想、琴棋书画、四大发展长城故宫、诗经、楚辞、四大名著


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等实践过程中形成经验的积累和结晶就是文化,而历代劳动人民将文化的传播和继承称“传统文化”。如:古代政治文化、法律文化、服饰文化、茶文化、建筑文化、制造文化、艺术文化、歺饮文化等等。

优秀文化是指能使人们的生产、生活得以改善,社会能得到发展和进步的文化就是优秀文化,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墨家文化、法家文化、中医药文化、古建筑文化、四***明、文学艺术文化等等。

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众多,但大致认为:儒、道、墨、法家诸精典文化(孔孟文化、道德经等),政治、法律文化(政治、法律制度),古建筑文化(万里长城、古运河、赵州桥等古建筑、陵墓等等),中医药文化(《皇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中医针炙》),茶文化(中国是茶文化的发祥地和产茶地),古汉服饰文化,唐诗、宋词、四大名著等等。

对传统文化应削除糟粕,吸取精华。